消息來自: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1142716/article-%E6%9A%96%E5%8C%96%E8%A6%81%E5%91%BD-%E5%8C%97%E6%A5%B5%E7%86%8A%E8%A6%93%E9%A3%9F-%E9%80%A3%E6%B8%B810%E6%99%9D%E5%A4%9C?instance=in_bull (回頂端) 暖化要命 北極熊覓食 連游10晝夜 編譯中心綜合26日電 January 27, 2011 06:00 AM 北極熊覓食愈來愈艱難,科學家指出,全球暖化令北極熊在覓食時須花更多時間游水。一隻北極熊媽媽為覓食,十晝夜連續游了200多小時,過程不但令牠體形暴瘦,牠的一隻北極熊寶寶亦在途中死亡。 研究人員在美國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北面博福特海一帶進行研究,發現北極熊覓食時比以往需要花上較多時間游水。他們在一隻北極熊身上安裝了追蹤儀器,追蹤牠在2008年8月至10月間的覓食之旅。結果發現兩個月內,牠在溫度只有攝氏2至6度的水內,連續游了232小時,一共游了687公里,其餘時間,牠間斷地游水及行走共1900公里。 動物學家杜爾納(George Durner)表示:「我們對牠感到敬佩,牠居然可以在這樣寒冷的水一直游泳。」 雖然北極熊此次覓食之旅堪稱壯舉,但代價可不輕,牠的脂肪在兩個月內減少足足22%,牠背負在背上的小北極熊更抵受不住旅程艱辛死亡。杜爾納指,小北極熊比起成年北極熊來說,長途游泳更消耗牠們的體力。 杜爾納又表示,氣候轉變令博福特海(Beaufort Sea)大幅度融冰,冰塊之間的距離增加,令北極熊需以較長的時間游水覓食,威脅北極熊的健康及生存。 北極熊小檔案 體型:站立時,公熊高約2.4至2.5公尺,母熊高約1.8至2.1公尺;體重約320至410公斤;為體型最大的陸上肉食動物 特徵:毛色為白色,鼻與腳掌為黑色,能在陸上及海上捕捉食物,有極厚的脂肪及毛皮保暖 分布:北極圈、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格陵蘭、西伯利亞北部 |
消息來自: http://www.nownews.com/2011/01/26/91-2684931.htm (回頂端) 找不到海豹!北極熊不停歇游9天687公里(2011/01/26 11:54)
記者鮑蓉蓉/編譯 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25日的報導,科學家發現一隻母北極熊的創舉:牠不停歇地游了超過9天(232小時),共遊了687公里,等於是台灣南北長的1.7倍左右,可謂是「冬泳馬拉松」,不過這項創舉的背後其實藏有辛酸的故事-科學家懷疑氣候變遷逼迫北極熊不得不游這麼遠以求覓食。 根據報導,科學家在阿拉斯加北方的波弗特海(Beaufort sea)研究追蹤,在母北極熊的身上配戴GPS項圈,並在牠們皮膚下植入「溫度記錄器」(temperature logger),因此可調查牠們於何處覓食以及在水裡待了多久。 研究結果刊登在「北極熊生物學」(Polar Biology)上,同時為第一份北極熊長距離游泳的證據,並是科學家第一次完整記錄整場「冬泳馬拉松」。 研究人員之一的唐納(George M. Durner)表示,在水溫2到6度的情況下游了這麼遠的距離,對北極熊的身體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而事實上,北極熊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浮冰上,因此可以做出如此創舉更是讓他們震驚。 北極熊的食物來源為海豹,牠們通常都在陸地以及浮冰之間游泳,以覓尋海豹;唐納表示,波弗特海日趨惡劣的生存環境對北極熊來說是一大威脅。因在低溫的環境下做出如此大量的運動危及北極熊的健康狀況,使牠們無法儲備足夠的熱量與脂肪。 在1995年以前,波弗特海的浮冰數比今日多上許多,代表北極熊不需要在浮冰與浮冰間(或是浮冰與陸地間)進行馬拉松式的游法。如今,波弗特海在夏天的融冰量遽增,導致北極熊的覓食方式需要改變;唐納表示,北極熊是氣候變遷下最受威脅的大型哺乳動物。 |
消息來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50405459/132011012700642.html (回頂端) 美城市污染 較巴西嚴重10倍 * 2011-01-27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美國華盛頓、丹佛等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達巴西都會的10倍;相較於上海、開普敦等開發中國家城市,巴西也排放較少會加速全球暖化的污染氣體。 這是國際環保開發研究所(Iied)在世界銀行贊助下,分析33個國家共100個城市每人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結論報告。巴西城市包括聖保羅、里約熱內盧、戈恩尼亞(Goiania)和快樂港(Porto Alegre)。 據調查,里約熱內盧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巴西城市,每人每年2.1公噸;其次是快樂港(1.48公噸)、聖保羅(1.40公噸)。 荷蘭鹿特丹每人每年的排放量最高,達29.8公噸;其次是美國丹佛和澳洲雪梨。 開發中國家當中,南非開普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每人每年11.6公噸,甚至超越倫敦(9.6公噸)和紐約(10.5公噸)等先進國家城市。 研究員胡恩威(Daniel Hoornweg)表示,很多大城市被指為導致全球暖化問題惡化的禍首,但其中不乏高度都市化、居民消費水平高,但污染氣體排放量低的城市,譬如巴黎居民的排放量(5.2公噸)就只有上海人(11.7公噸)的一半。 調查還指出,溫室氣體排放量反映出都市經濟架構。一個重型工業林立、個人交通工具使用頻繁和使用煤炭發電的城市,肯定比以服務業為主、大眾運輸設施完善以及使用水力發電的城市,製造更多污染氣體。 這些因素也可用來解釋,為何巴西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普遍較低。雖然聖保羅和快樂港的汽車使用率高,以水力發電為主的能源形式,卻舒緩對空氣污染的衝擊。 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氣象專家羅沙(Luiz Rosa)表示,里約熱內盧污染氣體排放量最高,主因就是煉油廠林立;而聖保羅的經濟動力則以服務業為主。 |
消息來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120240.shtml (回頂端) 大城排放廢氣 不一定最多 【Upaper╱中央社】 2011.01.27 03:01 am 研究指出,紐約、倫敦及上海等大城,每人平均排入大氣層中的污染物,少於丹佛與鹿特丹這些地方。 根據這份刊登在「環境與都市化」的研究,研究人員檢討33國100個城市的數據,尋找哪個城市是最大污染者及理由的線索。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有71%來自大城市,都會區居民可以利用大眾交通運輸系統而不是開車,這可以降低某些城市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 例如,住宅區四處蔓延的美國西部城市丹佛,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幾乎是紐約市的1倍,而紐約市人口有8百萬,大量使用地鐵。 研究人員檢討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溫室氣體排放量,發現「加拿大人的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東京居民5.6倍」。 機場起降及港口運輸頻繁的大城市廢氣排放也比較多。 國際環境與開發研究所資深學者沙特斯威特說:「這篇研究提醒我們,排放的廢氣達到無法永續循環的是各國最富有的城市與其最富有的居民,大體上不能說大城就排放最多廢氣。」廢氣排放量最少的是走路就能購物與通勤的公寓住宅區。 【2011/01/27 Upaper】@ http://udn.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