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天災肆虐 農產品掀炒作熱潮

==============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6151/112011013000350.html


天災肆虐 農產品掀炒作熱潮  

中國時報  2011.01.30   記者韓化宇/綜合報導

農產品價格難逃飆漲!在大陸飽受「北旱、南凍」異常氣候襲擊之際,大量資金看好極端天氣災害通貨膨脹雙重效應」帶來的農產品牛市,1月以來包括玉米、小麥、棉花等期貨價格和持倉量持續上揚。專家預估,農產品類股可望掀起炒作熱潮

去年10月至今,大陸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和安徽等糧食主產區發生罕見乾旱。至目前為止,受旱面積6039萬畝,其中重旱898萬畝。

北旱南凍 影響收成

北方鬧乾旱,南方多個省市近期也飽受「凍雨」襲擊。據大陸中央氣象臺預報,1月26日至29日,南方地區將有一次較大範圍的雨雪和降溫,其中江淮和江南北部等地下大雪,局部地區降暴雪;氣溫下降4至6℃,部分地區降溫8℃。

在「北旱南凍」氣候肆虐下,影響了農產品收成,也促使價格飆漲。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預估,受災情影響,農產品價格上漲預期強烈,造成小麥等農產品受各路資金追捧,不排除農產品將出現新一波炒作熱潮。

據了解,大量資金已潛伏在棉花、玉米、小麥、大豆、豆油和白糖等農產品期貨,以期在即將來臨的農產品大牛市中狠撈一筆。

今年1月以來,鄭州小麥期貨僅主力合約持倉量就比上月增加6萬手,價格上漲3.26%;鄭州棉花期貨持倉量比上月增加10萬手,價格上漲11.92%;大連玉米期貨比上月持倉量增加8萬手,價格上漲了1.55%。

全球糧食需求暴增

資金看好農產品飆漲的另一個理由,是隨全球糧食需求暴增,未來價格將進一步上漲,其中任何額外需求,都有可能被用來炒作農產品價格。

大陸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全球棉花消費量將連續5年超過生產量,庫存縮減導致庫存消費比創下16年以來新低的36.98%,近10年下降了21.62個百分點。

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指出,與5年前相比,目前全球糧食緊張局面更為險峻,預計明年糧食價格將進一步上漲。

對此,大陸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日前表示,大陸將面臨巨大農產品供應壓力,預計5年內大陸每年將新增80億斤糧食、80萬噸植物油、100萬噸肉需求。

反聖嬰肆虐 南半球苦到第二季&名詞解釋

本小節共計 二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http://udn.com/NEWS/WORLD/WOR3/6099283.shtml

反聖嬰肆虐 南半球苦到第二季
南半球天災頻傳,澳洲巴西不約而同遭暴雨襲擊,苦於與洪水搏鬥;阿根廷玉米和大豆則因天氣乾旱而歉收。專家指出,這與反聖嬰現象(La Nina)有關,而其影響可能會延續到今年第二季

澳洲氣象局氣候監控與預測部門主管瓊斯(David Jones)說:「反聖嬰現象會一直延續到秋天(澳洲秋季為3月至5月)。東澳在2011年之初預期會持續潮濕。」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遷中心的英格蘭德(Matthew England)也警告,未來幾個月還會有暴雨降臨。

澳洲這場百年僅見的大水已為時三周,昆士蘭省75%土地泡在水中,受災面積比美國德州加州加起來還大。儘管首府布里斯班的積水正逐漸消退,但維多利亞省河流水位上漲使居民人心惶惶,逾3,500人已撤離家園。

澳洲洪澇迄今導致28人喪生,尚有14人失蹤,煤礦關閉、鐵路運輸也為之停擺。政府日前警告,澳洲國內生產毛額(GDP)可能減少1%,相當於130億澳元。

巴西里約熱內盧聖保羅則遭遇史上最致命的洪災和土石流,至少555人死亡、6,050人流離失所。氣象學家預測,受反聖嬰現象影響,兩地的冷鋒還會停留一段時間,加上天氣系統從亞馬遜雨林帶來濕氣,降雨短期內難以歇止。

另一方面,第三大大豆生產國阿根廷飽受乾旱影響,收成預料會減少13%至4,800萬噸。

反聖嬰現象是指太平洋中部、東部的海水溫度下降,通常導致澳洲和東南亞地區降雨增加。聖嬰現象則會使這些地區出現乾旱。

太平洋一直在聖嬰和反聖嬰現象間循環不過氣象學家說,兩種現象的變化在地球暖化下可能更為劇烈。 

瓊斯說:「聖嬰引發的乾旱和反聖嬰帶來的洪水預料都會更為劇烈。」不過他也說,這還需要數年時間來研究及驗證。反聖嬰現象約三到五年發生一次,為時九到12個月,多伴隨聖嬰現象而來。
【2011/01/17 經濟日報】




消息來自: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1/25/PL1101250007.htm
----------------------
筆者:「厄爾尼諾」即所謂「聖嬰」(El Nina)現象, 「拉尼娜」即所謂「反聖嬰」(La Nina)現象.
---------------------

雪泥鴻爪:「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25]

方潤華

聖誕與元旦剛過,歐洲大風雪及澳洲昆士蘭水災令大家印象深刻、猶有餘悸,對此專家歸咎於「拉尼娜」現象,即「厄爾尼諾」現象的反面。「厄爾尼諾」乃指太平洋東部海水變熱令氣候轉暖;「拉尼娜」則相反,是海水變冷帶來嚴寒、暴雨等徵兆,有科學家認為是大自然修正「厄爾尼諾」現象的一種方式;兩者均屬自然現象,且常交替出現,正應了「天有不測風雲」之古語。

「厄爾尼諾」大家耳熟能詳,由它引發的地球暖化、冰山消融、北極熊無處棲身……尚歷歷在目;殊不知近年來各地風雪警報頻傳,氣溫屢創新低。一下從「暖化」轉為「冷化」,老天爺的臉色確是多變。

考古研究證實,早於1萬5千年前,靠海吃飯的漁民就已經發現「厄爾尼諾」現象,鑑於海洋暖流常於聖誕前後到來,漁民便稱之為「厄爾尼諾」(聖嬰)現象,由於海水變暖令漁獲大減,漁民就趁此時期保養漁船漁具,待海洋暖流離開再出海捕魚。由此可見,雖然人類不能抗拒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但卻可掌握規律、隨機應變,及早預防及採取對策,以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除了四季變化,「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是影響全球氣候的主要變數,如今科學家已初步發現兩者的出現不是反覆無常,而是有規律可循。我們祖先自古對天文氣象、耕種節氣等研究十分重視、貢獻良多,尤其近年內地科學家更加緊對現代氣象之研究,並發現我國1998年特大洪水,甚至更早的1931年和1954年水災,以及2008年罕見雪災與去年的西南大旱都與「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交替出現有關。氣候突變帶來之災難後患無窮,直接引起糧食減產傳染病蔓延等,甚至影響政局之穩定過往人們較多強調「暖化」之害處,其實「冷化」亦不可小覷,寒冷人體血栓容易形成增加心臟病發及中風機會呼吸道病也更易傳染嚴寒還令居民能源消耗急增而加劇煤電短缺交通運輸亦因風雪冰封而癱瘓,常令災區民眾陷入困境。

古語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察掌握宇宙之規律,遵循利用自然法則行事,是人類與天地和諧共存的最好方式。冀望科學家們能深入研究並掌握「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出現規律,準確預報可能出現的冰雪、洪澇、乾旱等氣候,盡早選擇適合的耐寒、耐濕、抗旱等農作物品種進行種植,「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各級政府到基層市民齊採取有力措施,做好防災救災工作,將天災對人類的損害降到最低。

經過近些年的嚴寒侵襲,有些人誤以為「地球暖化」一說不攻自破,非也,人類的過度排碳及亂伐林木等正加劇溫室效應,也令「厄爾尼諾」現象越發頻繁,可以預測「暖化」很快又重臨地球,故此保護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持久戰,永不可鬆懈。人類雖身處不同國家,但共享一個地球,冀望中外科學家齊心協力,努力探索掌握並巧妙運用大自然之規律,這樣任憑老天爺如何變臉,大家也能應付自如、從容無憂了。


澳洲氣旋來犯 九州火山未歇

===================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130402.shtml

澳洲氣旋來犯 九州火山未歇

【聯合報╱編譯李致嫻/報導】2011.02.01 02:52 am

澳洲昆士蘭飽受洪水肆虐積水還未全退,(2011年2月)二日又將遭到該省前所未遇的強烈氣旋侵襲。當局卅一日關閉主要港口,要求觀光客撤離並發出豪雨特報。

氣象預報表示,名為雅斯的氣旋在珊瑚海形成,預計將於二日或三日從昆士蘭省東北部的湯斯維爾著陸。屆時可能成為四級氣旋僅次於分級中最嚴重的五級氣旋。雅斯最大陣風可達時速兩百至兩百六十公里,並挾帶豪雨,破壞力可能更勝二○○六年造成澳洲十億澳幣損失的氣旋賴瑞

昆士蘭省貢獻澳洲經濟的五分之一,是糖業的大本營,另外出口澳洲百分之九十的煉鋼用煤,繼上次的洪水侵襲後,這次又遇到昆士蘭省史上最嚴重的氣旋。氣象預報表示,雅斯的結構面積大,不會迅速散去,而且它帶來的強風暴雨,可能在離氣旋核心五百公里處就可感受到。

【編譯李致嫻/綜合報導】日本九州宮崎縣鹿兒島縣交界處的新燃岳火山連日噴發火山灰和岩石後,當地官員昨天表示,已將附近一千多名居民緊急疏散。

新燃岳從廿六日開始噴發,活躍程度為三百年來之最,也是五十二年來首度噴發。當局將禁止進入的危險區域擴大至頂峰三公里內,並計畫派直升機監測火山噴發情形。

嚴冬被料中了?&大陸南凍北旱

本小節共計 四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http://udn.com/NEWS/WORLD/WOR3/6130393.shtml

北半球凍未條 千年嚴冬被料中了?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2011.02.01 02:52 am

這個冬天不只台灣很冷,北半球溫帶地區都出現罕見低溫。去年十月俄羅斯等歐洲媒體率先報導歐洲可能歷經千年來最冷的冬天,現在看來雖然不到千年寒冬的地步,但許多國家都遭遇數十年來最低溫。

當時俄國氣象專家說,墨西哥灣暖流速度近年來減半,意味墨西哥灣暖流無法緩和北極風的冷氣流,而一旦墨西哥灣暖流完全靜止不動,歐洲將進入新的冰河期。這項說法引起許多議論,聯合國氣象組織曾出面澄清,表示「千年嚴冬」之說純屬臆測。

然而北半球的許多地區的確出現罕見低溫。英國氣象局表示,蘇格蘭九月廿五日測得攝氏零下四點四度,是英國近卅年來最寒冷的九月夜晚。十月更測得零下五點二度,打破一九九三年的紀錄。

去年十二月歐洲罕見大雪造成大批飛機停飛,數以萬計旅客困在機場。英國氣象局資料顯示,去年十二月英國均溫是攝氏零下一度,比英國十二月正常均溫四點二度低了許多,是卅年來最冷的十二月。

除了歐洲,其他國家也出現低溫。去年十月廿六日日本北海道就下起初雪,比前年提早六天,比歷年提早一天。札幌市出動鏟雪車除雪,是一九八○年以來,首次十月出動鏟雪車。

本月中,強大寒流侵襲南韓與日本,首爾十六日出現零下十七點四度的十年來最低溫,全國狂開暖氣,造成用電吃緊。日本下起罕見大雪,許多地區出現破紀錄低溫與積雪,青森縣平川市就出現零下十五點六度歷來最低溫。



消息來自:http://udn.com/NEWS/WORLD/WORS1/6115959.shtml

大陸華北大旱。
(新華社)

一名山東老農向記者展示枯乾的麥苗。
(路透)
   北京自去年入冬以來遲未下雪,氣象單位統計,已經有九十二天的時間,北京完全沒有任何的降水(雨或雪),創下四十年來的紀錄,不僅影響到民生用水,小麥等糧食也受到衝擊。 不僅北京,這波乾旱遍及山東、山西、河北、天津、河南、安徽、江蘇、湖北等華北、華中地區。例如山東省,已連續一百廿多天沒有有效降雨,遭遇六十年來的最大乾旱,其中菏澤市、濟寧市的旱情更達兩百年一遇。乾旱的華北相較南方持續的雨雪冰凍,大陸目前是「南凍北旱」。
   北京日報報導,北京氣象局氣候中心工程師陳大剛表示,從去年十月廿五日到現在,北京沒有降水已長達九十二天,是四十年來的新紀錄。且未來幾天仍無降水的可能,他預估北京降水,可能得到二月。
   陳大剛解釋,華北等地乾旱主要是今冬的冷空氣速度快、強度大,一入冬就控制了局面,加上南方暖濕氣流一直上不來,所以雨雪只下在華南,導致北方乾旱。
   降水量減少,直接影響到北京民生用水,北京周遭的密雲、官廳兩座水庫都只剩下一半的蓄水量,今年將首度引入黃河的水應急。
   除民生用水外,糧食生產與價格也受到影響,包括北京等九省市已出現冬旱,近六千萬畝的農田受旱。目前北京全市九成麥苗接近枯萎。其中,播期較晚、保水性差的地塊麥苗青枯嚴重,基部幾乎沒有綠葉。
   由於華北、黃淮地區為大陸小麥主產區,持續冬旱勢必會讓小麥產量大幅減少,糧食價格上漲,最後會讓通膨加劇。農業專家建議,要密切監測麥田旱情動向和麥苗的變化,如果持續到三月仍無降水,那大陸北方麥田會徹底枯萎。
【2011/01/25 聯合報】@ http://udn.com/




消息來自: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1230145&pType0=aCN&pTypeSel=0

大陸北旱南凍 民眾苦不堪言  2011/01/23 22:39:34

(中央社台北23日電)中國大陸貴州、湖南等南方省分近來雨雪不斷,道路交通嚴重受阻,但北京、山東、河南、河北等北方9省市降雨卻偏少,旱情迅速擴大。

大陸曾於2008年初出現過「北旱南凍」異常現象,今年這種情況再度捲土重來。

中通社引述大陸氣象部門預報,未來10天,華北、黃淮地區仍無明顯降雨,旱情將持續。氣象專家表示,水氣條件不足是這些地區無法降雨的主因。

大陸北方數個省分連續3、4個月無雨,冬小麥缺水嚴重,人畜飲水困難。其中,河南中部部分地區和山東局部地區達到特旱等級,冬季抗旱形勢嚴峻。

山東是中國第2大小麥主產區,這次乾旱已達到50年來最嚴重的程度。2010年9月23日至今,全省累計平均降雨量1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6%,目前仍有53%的麥田受旱。

大陸北方嚴重旱情已驚動北京高層。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1日至22日前往河南鶴壁、安陽等地考察,部署抗旱工作。

相較於北方乾旱缺水,大陸南方雨雪不斷,民眾生活大受影響。

江西省近日降下暴雪,路面積雪結冰導致九江長江大橋、昌九高速公路等路段擁堵,最嚴重長達20多公里及20多個小時。

新華社報導說,南方冰凍災害,影響偏遠農村民眾生活,帶來吃菜難、出行難、上學難等諸多困擾。

其中,廣西全州縣東山瑤族鄉因天冷結冰導致斷水斷電,路面覆冰超過兩指厚,植物全被冰塊包裹,民眾外出購買米菜異常艱難,災區孩子上學也出問題。



筆者: 
『氣象緊急狀態(Weather Emergency)』真是新鮮的名詞,照這樣的趨勢,將來我們可能越來越容易碰到類似的詞彙‧
=============================
消息來自: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1143962/article-%E5%A4%A7%E9%9B%AA%E9%80%A3%E4%B8%83%E5%A0%B4-%E5%95%86%E6%B0%91%E8%8B%A6%E5%93%88%E5%93%88?instance=top_rec#ixzz1CV3kEnAv

大雪連七場 商民苦哈哈

記者郭文韻紐約報導 January 27, 2011 06:00 AM

   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26日下午4時13分宣布,紐約地區進入「冬季暴雪警報」(Winter Storm Warning),即時起至27日凌晨6時止,預計降雪8至12吋,氣象局警告市民「惡劣天氣狀況將嚴重影響交通,若無緊急狀況請勿外出;若必須外出,請 在車上備好手電筒、食物和飲水應急」。   國家氣象局預測,降雪區包括曼哈坦、皇后區北部及南部、布碌崙國王郡、布朗士、史泰登島的Richmond區域、長島納蘇郡南部以及長島蘇福克郡東南部及西南部。這是今冬第七場大雪,氣象局數據表示,迄今為止紐約地區降雪量為41吋,是通常冬天降雪量的兩倍。
市長彭博宣布紐約市進入氣象緊急狀態(Weather Emergency),所有換邊泊車令、路邊泊車收費表收費和掃街規定全部取消,垃圾收集暫停,何時恢復要等通知,並告知市民盡量不要駕車外出;在氣象緊急狀態下,市政府可將任何阻擋交通的車輛拖走。
   皇后區法拉盛沿緬街的商家已經於26日開始怨聲載道,表示由於大家都無心逛街,店裡沒有生意,緬街上靠近39大道的某商家表示,店裡客流量太少,聽說第二天還有大雪後,可能打算關店休息一天。
  在 緬街上自中午時分開始出現交通警察的身影,他們在路口指揮交通,示意車輛慢行,行人走人行道。警察提醒駕駛人放慢行車速度:強調兩輛車若以每小時40哩的 車速相撞,駕駛死亡的機率是80%;而若以每小時30哩的車速相撞,駕駛生存的機率為80%。在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中,車速應相應降低,警方提醒民眾在 27日降低車速,即使是四輪驅動的車輛,也不可掉以輕心。

全球糧價與危機分析

---------------------
筆者:
    仔細閱讀下面新聞之後,讓我更清楚了糧食危機的緣由:糧食危機目前是由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緊密交互影響造成的。例如在「綜述:三大因素推高全球糧價」一文裡說:『在全球糧食主產區發生極端天氣糧食需求高漲以及投機炒作三大因素的交織影響下,2010年國際農產品市場玉米、大豆、小麥期貨價格紛紛走出耀眼的牛市行情。』極端天氣天災造成人心恐慌,形成糧價攀升的預期心理,富裕人士則藉機放大投資炒作,把局部性的糧價上揚,放大為全球性現象,受害最深的往往是食品消費占大比例的貧窮國家,加上全球人口增加、糧食消費結構性的改變形成糧食需求高漲更進一步促使糧價高居不下。從這種種現象看來,個人認為人為因素絕對大於自然因素,雖然對抗全球暖化的「吃素、減少消費、注重環保以拯救地球」的類似口號宣傳已久,但經濟至上的觀念仍然深居人心,由全球糧食危機的分析可見一斑。

註:以下新聞有稍作刪減,若欲看原始完整新聞檔,請點此下載pdf檔
-------------------------
本小節共計 九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http://udn.com/NEWS/WORLD/WORS1/6115960.shtml

全球水旱肆虐 糧食危機蠢蠢欲動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全球天災不斷造成糧食歉收加上市場投機炒作正醞釀糧食危機。聯合國全球糧食成本指標一個月前創新高,上周末在柏林集會的四十八國農業部長警告說,糧價飆漲引起社會不安和糧食暴動。廿國集團(G20)輪值主席法國總統沙克吉也呼籲討論農產品市場的改革和規範。

沙克吉表示,農產品價格最近刷新二○○八年的新高紀錄,「如果我們坐視不管,一些窮國恐爆發糧食暴動,這對於全球經濟成長極不利,廿國集團國家不可能不關心」。…

國際糧價過去十八個月漲了一倍,已在一些國家引起動盪,包括突尼西亞、摩洛哥、阿爾吉利亞、莫三鼻克和葉門。高漲的糧價是上周突尼西亞總統班阿里被人民推翻的重要因素。

根據聯合國資料,過去一年國際糧價上漲平均百分之廿五,其中玉米漲了百分之五十二、小麥漲百分之四十九、大豆百分之廿八,非糧食類農產品咖啡上漲百分之五十三,棉花漲了百分之一百十九。

糧價上漲,窮國受害最大。食物變貴使勞工和窮人生活水準下降,在埃及和衣索匹亞,食物占家庭支出的五成,在莫三鼻克占七成五。對這些國家的人民來說,過去一年糧價上漲百分之廿五,是生存與餓死之別。

俄國去夏遭逢半世紀以來最惡劣乾旱、加拿大的水災、哈薩克、歐洲、南美洲等地的旱災,加上最近農產大國澳洲的百年水患,都使糧價漲不停

一些國家以擴大補貼和限制糧食出口來因應糧價上漲。

中國和印尼宣布控制糧價措施。印度上周宣布限制糧食出口和放寬進口限制,俄羅斯也將去年旱災後的穀物出口禁令延長到今年七月。

儘管如此,由於國際農產品市場缺乏管理,糧價持續飆高。歐巴馬政府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也被認為造成國際熱錢流竄,助長市場炒作。

德國農業部長艾格納表示,「糧食市場不能成為賭徒追逐的目標。糧食和農產品與其他商品都不同,糧食攸關人命」。

【2011/01/25 聯合報】@ http://udn.com/



消息來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1/14/c_12979293.htm

糧價持續走高 全球糧食危機“魅影”浮現


2011年01月14日 08:32:25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1年1月12日,受利多的美國農業部農產品月度供需報告刺激,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大豆期貨大漲至兩年半來的新高。在全球糧食供需失衡惡劣天氣不斷頻發的大背景下,持續走高的糧價已引發了爆發新一輪全球糧食危機的擔憂

    美國庫存意外下降,點燃漲勢
    ……

    惡劣天氣推波助瀾

    2010年夏天俄羅斯的高溫大旱天氣導致該國糧食生產遭遇危機,普京政府宣布禁止糧食出口,直接引發了全球小麥以及其他農產品的一輪暴漲。

    進入2011年以來,目前全球各地不斷爆發的惡劣天氣,繼續成為推高全球糧食價格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產糧大國澳大利亞,始于2010年末的洪水災害仍在肆虐,並已經對其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由于洪水和潮濕的天氣不利于新南威爾士州南部的谷物收割,許多小麥已經降為飼料級。而最新消息顯示,昆士蘭州最大的谷物運輸港口布裏斯班港的一處碼頭已被迫停止谷物出口。

    在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第三大大豆出口國阿根廷,拉尼娜現象導致該國天氣持續炎熱並引發旱情,玉米、大豆播種放緩並阻礙生長。對此,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表示,該組織對當前氣候活動的不可預測性感到擔憂,並稱“如果阿根廷的幹燥天氣演化成乾旱或是北半球小麥作物出現凍死,全球糧食價格可能會繼續上漲。”

    極端天氣的存在暗淡了市場對糧食產量的預期。美國農業部在其月度報告中,已將澳大利亞2010/2011年度的小麥產量由2550萬噸下調至2500萬噸,出口預估則由1500萬噸下調至1350萬噸。而阿根廷玉米、大豆的產量則分別由2500萬噸和5200萬噸下調至2350萬噸和5050萬噸。業內知名刊物《油世界》更是預計阿根廷的大豆產量將低至4300萬噸。

    警惕糧食危機重現

    全球糧食價格不斷上漲已經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世界銀行13日在北京發布的最新《2011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發展中經濟體目前面臨食品價格攀升的危險。

    世行全球宏觀經濟學部負責人安德魯‧伯恩斯警告說,過去幾個月主要農產品價格呈兩位數上漲,給貧困國家居民造成壓力。如果全球食品價格隨其他主要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就難以排除2008年糧食危機的情景重演。

    2008年,高油價全球食物需求的增長以及一些地區的糧食歉收因素綜合,在較為貧困的進口國對糧食價格形成強勁的推力,並且在部分貧窮國家引起了糧食短缺甚至引發了民眾暴動。

    本月初(2011年0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指出,該組織的農產品價格基準指數大幅上漲,創下名義新高,超過了2007至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水平。記者 韓萬寧



消息來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1/14/c_12979311.htm

高糧價卷土重來 中國恐難獨善其身
2011年01月14日 08:33:16   來源:中國證券報

    近日,國際部分糧食品種價格再創新高。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發布最新報告,糧食價格指數已經達到1990年以來的名義新高,在過去半年的時間裏價格上升了32%,甚至超過了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水平。面對全球糧價持續走高的趨勢,中國恐怕也難以獨善其身。

    糧食屬性“金融化”

    雖然電影《2012》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近年來人們能夠明顯感受到地球的異樣變化,全球極端惡劣天氣正明顯增多。2010年,俄羅斯一場大火成了本輪農產品大牛市的導火線。雖然目前大火已熄,牛市得以降溫,但是當前阿根廷旱災、澳大利亞洪災、北半球低溫又給市場扔出了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這些災害對全球糧食供應或將構成嚴重威脅,這種隱憂也成為推動後期糧價上漲最主要的可能性因素。

    另外。流動性泛濫正在成為一個長周期、全球性的經濟現象。美聯儲兌現了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油價、金價等大宗商品價格均大幅上漲,輸入性通脹壓力達到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高點。這一年遊資身影頻繁現身,流動性泛濫背景下的糧食屬性“金融化”成為推高糧價的最大推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隨著生物能源發展的不斷推進以及糧食作為商品在資本市場中的運作,糧食“金融化”的屬性越來越明顯和突出,與金融市場的關聯度越來越緊密。糧食期貨在一定時間內被大量熱錢肆意炒作,不僅放大了糧食的實際價值,同時也加劇了糧食本身供求關係轉變的不確定性糧價的波動性

    國際影響將不斷衝擊國內糧價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以不到全球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糧食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在國際糧價高企的時候,要保持中國糧食價格的穩定和供需的平衡,關鍵的著眼點還是在國內。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實行高度自給的糧食安全政策,但是仍有部分糧食產品依賴于國際市場,中國2010年的糧食進口量顯著增加。中國海關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1月份,中國谷物進口量達到551萬噸,同比增長106.3%。同時,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劇,雖然2010年中國大部分糧價漲幅與國際市場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如果進口量仍繼續增加,則國際影響將會不斷衝擊國內糧價。

    由于糧價上漲很容易推動物價結構性上漲,因此中國政府將調控糧價視作是物價調控的重中之重。近來為應對通貨膨脹,中國政府打出調控物價“組合拳”收效甚佳,國內糧價出現短期回落。

    但是長期來看,仍有一些推動糧價上漲的因素不容忽視。首先,國際糧價牛市熱情並未真正退去,由于定價權不在自己手中,中國自然不能獨善其身;其次,原油價格已突破每桶90美元大關,高油價時代糧食種植成本將維持高位;同時,國內天氣仍特別值得關注,山東部分地區已多個月雨雪未見;另外,從近幾年的農業政策來看,政府支持糧價穩步上漲,有利于農民增收;此外,可用耕地、可耕地之人逐漸減少,農民惜售在近幾年表現得越發嚴重。綜合來看,潛在利多因素仍在,2011年的農產品牛市或將“多飛一會兒”。(柴寧 作者為中華糧網高級分析師)



消息來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1/07/c_12955924.htm

國際糧價創1990年以來最高


2011年01月07日 09:22:09  來源: 新京報


    糖、谷物以及油類作物價格飆升,將2010年12月份的糧食價格推向新高。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周三公布的資料,糧食價格指數已經達到1990年以來的最高位,在去年6月到12月間上升了32%,甚至超過了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水平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糧食價格指數,主要追蹤穀類食品、油類作物、奶製品、肉類以及糖的價格變動趨勢。


    他們發現,去年(2010年)12月份的糧食價格指數達到了215點,比11月份的206點增加了9點,打破了2008年6月份213.5點的最高紀錄。


    全球糧食價格指數的上升主要由食用油、谷物、糖和肉類價格的上漲帶動,而這些食品的價格可能依然保持在高位甚至繼續上升。經過連續6個月的上漲,現在的小麥價格幾乎是去年6月的2倍,糖價創30年新高,豬肉價格相比2010年年初則上升了25%。


    糧食暴動地區局勢緊張全球性通貨膨脹貧困人口饑荒隱憂都是最近凸顯的糧食價格上漲可能帶來的問題


    聯合國估計,全球有將近10億人得不到足夠的食物。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受阿根廷大旱、澳大利亞發洪水、北半球低溫以及中印等新興經濟體糧食需求增加的影響,糧食價格可能會繼續升高。 (李靜)



消息來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1/06/c_12952163.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1/06/c_12952163_2.htm

全球糧價急速上漲 糧食危機比金融危機更可怕


2011年01月06日 10:35:38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非洲,大人們抱著孩子擁擠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救濟部門門前等待發放食品。
    來自聯合國的2010年末的報告顯示,糧食問題已經困擾了世界上很多貧困的國家。

  饑餓問題觸目驚心

   大批索馬利亞人正在從受到旱情影響的地區逃離,到谷物價格相對便宜的地方生存。嚴重的旱情給當地人民的生活帶來影響,世界糧食計劃署等聯合國機構已經行動起來,準備向索馬利亞提供大規模援助。

   科特迪瓦總統選舉引發的政治危機和暴力事件目前已經導致約2萬平民逃到鄰國利比亞世界糧食計劃署正在利比亞邊境兩側開展緊急行動,為科特迪瓦難民和流離失所者提供援助。首批援助食品五噸高能餅幹已經空運抵利比亞

   世界糧食計劃署12月30日正式批准將目前在孟加拉國開展的援助行動延長一年,直至2011年年底。此舉將使當地210萬饑餓、脆弱和營養不良人口受益,為該國赤貧人口提供扶持,以推進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

    根據尼日政府2010年12月16日公布的全國營養調查結果,截至2010年11月,該國患有急性營養不良的5歲以下兒童的比例為15.5%,高於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15%的營養不良緊急警戒線。

  全球糧價急速上漲

    受全球金融危機和糧食價格居高不下影響,估計2009年全球無法攝入充足營養的人口達到10.2億。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包括農業領域在內的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比上年減少32%。此外,俄羅斯莫斯科大火與澳大利亞洪水使農作物收成不佳,都造成糧價急速上漲。

    如何解決饑餓問題,糧食價格是關鍵。路透社報道說,世界農業巨頭邦吉公司表示,2010年糧食價格飆漲,明年糧食價格料將進一步攀升,高糧價會刺激農戶種植規模,2012年後糧價有望恢復常態。小麥、稻米與玉米等價格大漲,在2010年6至11月期間暴漲26%,已經突破2008年高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表示,2008年糧食危機前,玉米主要生產國--美國--將大量玉米投入生物燃料生產,導致玉米價格大漲70%。

  面對挑戰同舟共濟

    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指出,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1人面臨饑餓問題,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更為突出。貧困國家在糧價上漲、金融危機的時候會傷痕累累糧食問題、饑餓問題對於貧困國家來說,比金融危機更可怕。糧農組織總幹事迪烏夫曾說,世界各國應重視戰勝饑餓與貧窮,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現在各國領導人重視怎樣讓經濟走出危機,他們忽視了糧食問題。在世界很多地區,2007年到2008年的糧價已經漲了一倍,因為糧食短缺和饑餓問題產生的抗議示威也時而發生。到2050年時世界人口將增加50%,超過90億,如何保證90億人口的生存,更是要全世界關心、關注。

    聯合國相關機構一直把消除貧困作為自己的責任,力爭到2015年將全世界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的比例和數量分別減少一半。世界上有很多貧困地區正面臨糧食問題的挑戰,這需要全世界共同關注、共同面對。



消息來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1/01/c_12938688.htm

綜述:三大因素推高全球糧價

2011年01月01日 16:24:03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芝加哥12月31日電(記者李覓) 在全球糧食主產區發生極端天氣糧食需求高漲以及投機炒作三大因素的交織影響下,2010年國際農產品市場玉米、大豆、小麥期貨價格紛紛走出耀眼的牛市行情。

   (2010年底)與2009年年底收盤相比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玉米期貨連續合約累計上漲2.145美元至6.29美元,漲幅達52%;大豆累計上漲3.545美元,至每蒲式耳14.03美元,漲幅達34%小麥累計上漲2.5275美元,至每蒲式耳7.9425美元,漲幅達47%

  在2010年上半年,國際農產品市場走勢低迷,波瀾不驚。進入下半年後,極端不利天氣頻繁侵擾,使各國農業生產損失嚴重。

   2010年夏天,肆虐的熱浪乾旱及其引發的數百場森林大火使超過俄羅斯全國農作物種植面積五分之一的土地絕收。在加拿大,6、7月份的過量降雨西部小麥種植面積下滑至近40年低點。在澳大利亞暴雨成災使東部50%的小麥作物面臨被降級為飼料小麥的風險。在素有“糧倉肉庫”美譽的阿根廷延續的高溫旱情推高國際玉米期價

   從歷史數據看,今年糧食產量不算歉收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世界第一大玉米生產國——美國2010年的玉米產量甚至達到了歷史第三高位。不過,高漲的糧食需求國際糧食市場捉襟見肘

   美國農業部9月至11月連續下調2010至2011市場年玉米期末庫存,而美國玉米庫存用量比已跌至15年來新低。

    造成糧食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歐美等西方國家大力發展生物燃料,造成汽車與人爭糧的局面。許多新興市場經濟快速增長居民飲食習慣改變導致全球糧食需求發生結構性變化,引發需求猛增。

   除供求關係外,投機資金炒作也是今年糧價飆升的一個重要原因。芝加哥奧林巴斯期貨公司高級市場分析師查爾斯‧內多斯指出,盡管投機性基金只是價格走勢的追隨者,但大量投機性“熱錢”的湧入糧食價格波動產生的槓桿效應不容小覷

   以玉米價格為例。在農作物收割結束後,價格通常會經歷一段時間的平臺期,甚至走勢低迷,但2010年年末的最後幾個交易日,玉米期價實現“十連陽”,其走勢與遊資炒作密不可分。

  美國百利金融集團高級分析師蒂姆‧漢納根指出,2010年夏天小麥期價瘋漲狂跌背後最大的推手就是投機資金的炒作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在全球供求關係逐漸趨緊以及投機資金炒作的推動下,2011年農產品市場仍會延續漲勢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1月的《糧食展望報告》中警告,如果主要糧食作物產量沒有大幅增加,國際糧價很可能還將走高,國際社會必須做好準備,應對2011年可能進一步出現的糧食供給震蕩。





消息來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2/06/c_12850572.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2/06/c_12850572_2.htm

糧價豐年大漲傳遞哪些信號

2010年12月06日 08:56:33          來源: 半月談網


   今年我國(中國大陸)秋糧產量質量雙創歷史高位。然而,新糧上市之際,玉米和水稻分別以每公斤1.8元和2.6元的高價開秤,小麥收購價也攀升至2.1元,這與幾年來一直穩定在1.5到1.9元的糧食收購價比,上漲明顯。

   糧價為何豐年上漲?水利投入欠賬,土地成本增加,糧食庫存減少,國際市場影響……諸多漲價因素在貨幣泛濫與國際糧食減產之際“厚積薄發”。

   如何面對漲價?正視問題重于調控價格。價格只是信號,增加供應有望調低價格,壓低價格卻無法增加供應。強化信息服務,增加糧食供應,仍是治本之策。(《半月談內部版》2010年第12期)
資料圖:糧食豐收,為何糧價上漲?
水利投入欠賬、土地成本劇增

   “水利欠賬太多,要出大問題。不把土地改革納入法治化軌道,要出大問題。”最近討論糧食問題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反復強調以上觀點。
    種1公斤小麥,要澆1000公斤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1995年起,我國(中國大陸)兩千多年來的南糧北運改為北糧南運,而北方致命的問題是缺水。隨著3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設施次第荒廢,水利設施匱乏正在成為我國(中國大陸)致命的糧食安全隱患。
   “今春雲南大旱期間,如果雲南省拿出旱災所受損失的十分之一來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旱情不會如此嚴重。”中國農科院減災專家李茂松在災區調研後表示。
   土地是糧食發展之基。隨著土地流轉加速,種糧的土地成本日益顯現。在北京郊區,一畝地年租金超過1萬元,昔日的稻田已變為菜地;在黑龍江,一畝稻田年租金已漲至470元;在陜西,一畝麥田年租金已超過500元。
  ……

糧食庫存減少國際影響加大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大陸)國內糧價曾在全球糧荒中波瀾不驚。今年,國際糧價再次上漲,國內糧食庫存相對較少,主糧進口大幅增加。

   最新海關數據顯示,今年7月以來我國14年來首次大規模放開玉米進口,到9月末年內累計進口玉米123萬噸,同比增加86倍,由玉米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說,隨著我國玉米消費量逐年增加,未來玉米進口可能持續,但量不會太大。

   “相對於(中國大陸)國內1.5億噸左右的玉米年產量,當前玉米進口量佔比甚微,但進口價影響巨大。”中國玉米網總裁馮利臣說,當前東北新玉米收購價每公斤不到1.8元,而國內玉米期貨價格超過2.1元,美國玉米到岸價超過2.4元,這將加劇企業搶購心理和農民惜售心理。

  由于2009年秋糧減產明顯,市場普遍預計我國玉米和稻谷庫存較少。若國家現在收糧補庫,可能抬高糧價;若不收糧,來年糧食投放將受限,糧價不確定性增加。黑龍江佳木斯市糧食局副局長劉萬良說,受進口價和期貨價影響,當前玉米收購火爆,在佳木斯注冊的玉米貿易商由往年的4.5家增加到今年的10多家。大米加工企業則密切關注國庫收購動態。

   相對而言,我國(中國大陸)小麥庫存充裕。但記者調查發現,庫存小麥質量堪憂,導致當前市場“冰火兩重天”:一邊是面粉廠從農民手中高價收麥;一邊是低價庫存小麥少人問津。“關鍵是沒糧。”山東巨野縣華糧面粉廠日加工量400噸小麥,總經理楊長釗說,近兩個月來,農民越來越惜售,由于糧源不足,工廠每天僅能加工糧食200噸左右,工廠庫存已由9月初的5000噸降到了目前的2000噸,屬于歷史低點。

   7月份以來,受全球極端天氣影響,俄羅斯、烏克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主要產糧國糧食大面積減產,美國農業部大幅下調全國谷物產量和庫存,導致國際玉米和小麥價格幾個月內上漲近60%

    韓俊指出,要實現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在國內有很大糧食潛力可挖時,要有選擇地運用國際市場。

減少價格干預、強化信息服務

   面對糧價上漲,各方該如何應對?“解決漲價最好的辦法,就是漲價。”中國糧食協會副會長宋廷明說,糧價上漲,才能吸引更多資源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從而增加糧食供給。如果打壓糧價,無異於讓種糧農民補貼全體消費者,有可能進一步減少糧食供應。不過,對於生活困難群體,應盡快啟動補貼和保障機制
   ……

   目前我國(中國大陸)糧食庫存多少?冬麥種植面積多少?明年糧食供需情況如何?毋庸置疑,這些數據對農民的種植決策、對貿易商的購銷決策,對加工企業的庫存決策,進而對糧食市場的平穩運行,均至關重要。

   在美國,農業部網站定期公布農產品季末庫存、產量、種植面積、生產支出等豐富的信息數據,免費為各類農業參與者提供決策的依據。

    “如果去年10月能公布山東大蒜種植面積,那麼南方冬蒜種植面積就可能增加,今年大蒜價格漲幅就可能較小;如果2009年玉米產量測算準確,今年的玉米庫存就不會如此緊張;如果現在公布全國稻米的庫存和產需狀況,農民和糧商有望更加從容;如果……”馮利臣通過一系列假設,解釋當前糧價上漲是如何在預料之中,又如何可以未雨綢繆。

   “信息越透明,流言就越少,市場就越平穩。”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說,市場經濟運行日益信息化和金融化,市場調控的有效方式,就是定期並及時地發布權威信息,尤其要發布具有前瞻性和預警性的信息。(半月談記者 任芳



消息來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1/30/c_12829697.htm

糧價上漲之翼在哪裏?

2010年11月30日 07:23:30  來源: 上海證券報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曾說:“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

    糧食是最重要的資源,其地位無可比擬。

    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王朝的更迭,往往與通貨膨脹尤其糧價的上漲有關。有研究者曾感慨道,倘若產量巨大的土豆、紅薯不是在明末清初才引進,而是更早時出現,中國的歷史將被徹底改寫。

   因此,食品類價格上漲,民眾倍感壓力,政府也緊張。於是,(中國大陸)“國十六條”問世,意在去除糧價、菜價、肉價等的上漲之翼。

   我們有必要知道,上漲之翼在哪裏?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中國大陸)發布了一份糧價研究報告,認為:2009年,國際投機資金主要集中在能源、金屬、油脂類商品中,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2010年有可能借機轉投前期漲幅較小、目前價位較低的糧食品種,糧食產品的金融屬性有可能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推高糧價。

果如所料,糧價在2010年,顯得勢不可擋。

  實際上,即使沒有熱錢湧入,國內的流動性問題也不可小覷。中國貨幣供應量的飛速增長(媒體報道稱超發43萬億元),決定著,相關資金必然要尋找流向。食品類價格由此拉開上漲序幕。

   問題在于,任何炒作都面臨著各種風險。因此,在流動性充足的前提下,決定投機嚴重程度的其實在于風險的大小。

   我們知道,發達國家對農業的補貼一直非常高。像澳大利亞、美國等國,農場主的收入80%左右源于政府補貼。不妨看一個具體的例子:2007年,中國豬肉價格飛漲,而同期德國的豬肉價格卻遠低于中國。原來,德國政府給每頭豬補貼大約30歐元(折合人民幣312元)。僅這一條,德國豬肉價格就沒有漲上去的理由。而國內的養殖戶,養一頭豬的稅費加起來就達80元左右。

   發達國家長期實行工業補貼農業的政策,而(中國大陸)我國的農業卻常常受到工業的擠壓,最典型的當屬農產品價格的低迷(國內糧價普遍低于國際糧價)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導致農民的利益受損。由于農業生產的利潤太低,導致農民的積極性受挫,在一些地方,土地撂荒比例甚至在20%以上。

   顯然,這種現狀降低了投機者的風險,是他們敢於炒作農產品的根本原因。倘若農民種糧、養殖得到更多政策扶持,獲取更多收益,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農產品這種隨處可見,儲存成本又高的東西,誰敢輕易去炒呢?

   因此,控制物價,一方面要收縮貨幣供應量,從源頭上減小流動性,另一方面,也要讓農民得到更多的收益和鼓勵。這才能真正消除糧價上漲之翼。(時寒冰)



消息來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1/25/c_12814953.htm

高流動性綁架全球糧價

2010年11月25日 10:25:30   來源: 國際金融報


   今年夏天異常炎熱,熱浪不僅在俄羅斯點著了一把130年未遇的大火,還使得全球糧價高燒不止。但糧價高漲除了天災,更有人禍。專家指出,現在糧食的金融屬性已經遠遠超過了商品屬性遊資通過槓桿操作,將本是小幅、局部漲價,放大成劇烈、全面漲價更有專家指出,提供遊資“彈藥”的恰恰是我們自已——長期的寬鬆貨幣政策。

  糧價“金融化”

全球極端氣候被普通認為是此次糧價高漲最大誘因。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此次糧食市場的價格上漲主要是由天災引起的,“天災是最大問題”。

但僅僅是天災嗎?其實糧食並不少。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表明,兩年來全球小麥高產連續創歷史紀錄,國際小麥庫存充足,市場總體供需平衡。美國農業部7月份報告顯示,除當年小麥產需略有缺口外,玉米、大米、大豆均庫存充裕,供大于求。

那麼,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動力從何而來?復旦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指出:“現在國際糧價已經不單是商品價格,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了一個金融產品的價格。”糧食,作為金融產品,同樣服從“槓桿原理”,通過槓桿,遊資將小幅、局部漲價放大成劇烈、全面漲價,輕易取得了全球糧價話語權。

陳鳳英指出:“歷史上,糧價供應一緊張就會被炒作美國具有龐大的投資資金,全球600萬億美元對衝基金有450萬億美元在美國市場,而且美國衍生品市場發達,可想而知,糧價金融化對其是有好處的美國有縱容炒作的前科,特別是2007年石油價格飆漲,就是美國放任商品交易所投機者炒高的結果。不過,此次糧價上漲的背景氣候性災害,而且投機力度沒有石油期貨大漲時那麼大,加上美國的金融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場投機。”

  高流動性“苦果”

將一國之火,放大成全球之熱,投機者的資金何來?有專家分析,長期的寬鬆貨幣政策是此次糧價飛漲的罪魁禍首孫立堅認為:“金融危機後,各國金融系統已經加滿了流動性,要小心這些流動性綁架農產品上漲。

陳鳳英指出:“目前,災害性氣候陰影還沒有消散,短期內國際糧價還下不來,這對下半年各國的CPI(消費物價指數)將形成壓力。”

但她同時指出,值得慶幸的是,目前石油價格正在80美元處徘徊,處于合適的價位,而鐵礦石也正走到谷底,這樣,糧價上漲就不會產生疊加效應,只是單一性上漲,推動通脹有限。而且,發達國家由于經濟復蘇進程緩慢,仍存在通縮風險,糧價上漲有利于他們和發展中國家的平衡。

不過,也有專家提醒,新興國家面臨更加嚴峻的通脹後果,因為新興國家中消費物價指數(CPI)統計的一籃子貨品中,食品通常佔很大部分。

不過,陳鳳英表示,此次糧食漲價中,漲幅最大的為小麥,這主要影響那些以小麥消費為主的國家,亞洲國家多消費稻米,影響不大。而且農業只佔全球經濟發展的2%,所以對世界經濟復蘇影響有限。

  出口格局巨變

俄羅斯主動放棄的糧食出口市場,迅速就被歐美填充起來,還搶走了北非和中東的老客戶,當然,歐美此時的要價肯定不低。

根據國際谷物協會的數據,北非和中東在過去5年,已越來越依賴于廉價的俄羅斯小麥進口,僅埃及在2008年至2009年間,就從俄羅斯進口小麥460萬噸,佔其進口總量的47%左右。

俄出口禁令出臺後,埃及從法國購買了46萬噸小麥,並決定從美國和加拿大等國購買6萬噸小麥。但這些進口小麥的價格都比俄羅斯小麥的售價貴,俄小麥大約只有法國或美國小麥售價的60%。

“澳大利亞、美國以及歐盟的加大出口是個好事,至少可以緩解供求緊張的局面,使得遊資炒作糧價三思後行。”陳鳳英表示。

丟失的市場收得回嗎?盡管俄羅斯農業生產成本低廉,但贏回客戶並不容易。陳鳳英認為:“俄羅斯是土地資源稟賦非常豐富的國家,發展農業具有成本優勢,但市場份額不單單靠俄羅斯本身的種植能力,而是西方發達國家對農業都有巨額補貼,導致農產品生意不好做。”

除了市場,孫立堅還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出口禁令不單單讓俄羅斯暫時失去市場,更重要的是讓其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信譽,一旦俄羅斯回到國際貿易市場,和它做生意的國家會考慮更多風險溢價。”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暖化新聞 ---摘自「愛海」---http://goveg.loveocean.org/

本小節共計 12 篇新聞,請點此立即觀看,或先閱讀下面之重點摘要。

重點摘要

地表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不只造成氣候暖化,同時也使海洋酸化,不僅影響海洋生態,而且威脅全球糧食安全,而海洋酸化的問題常被忽略

『海洋吸收全球約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工業革命以來,海水酸度已增加30%,海洋化學變化速度之快為恐龍滅絕六千五百萬年來僅見』

NASA的地圖顯示,(2010年)1至11月全球各地氣溫多高於歷年平均,而溫差最大的正是冰層迅速溶化的北極地區。最新的調查顯示,2年以上的厚冰層只佔不到10%。

『NASA地圖顯示,(2010年)11月份的氣候異常現象,歐洲的氣溫較歷年平均低攝氏4至4.6度,但嚴寒現象只集中在當地地區,地球其他地區仍呈現明顯的暖化跡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科學家們日前警告稱,冰河和冰原融化正在將致癌污染物釋放入空氣和海洋中。這些可長期存在的有機污染物能夠進入食物鏈和人體中,進而增加腫瘤、心臟病以及不孕症等疾病的發生率。

『儘管現在只有少量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進入食物鏈,但是它們會越積越多,並不斷沿著食物鏈向上爬升,直到到達食物鏈頂層的人類體內,最後甚至連母乳和血液中都將有它們存在。』

『2010年到目前為止的平均溫度,比工業時代前高出攝氏0.8度,比1961年到1990年均溫高出0.5度,很接近最高紀錄,但還差2個月的數據。』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科學家表示,氣溫越高,發生洪水、熱浪和海平面上升的機率也愈高。

『首席研究員波圖霍夫表示,北極東部的海冰縮小,造成部分地區低層空氣暖化,而且可能導致大氣氣流異常,北半球大陸的整體氣溫為之下降。他表示:「這些異常現象可能會使歐洲與北亞地區出現極端寒冬的可能性提高3倍。最近,去年或2005和06年的超級寒冬不但未與全球暖化的概念衝突,而且是與它相輔相成。」』

美國加州大學地質學家吉姆-扎科斯教授介紹說,5500萬年前的火山活動導致此後數千年間有大約4.5萬億噸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中。因此,地球平均溫度升高大約6攝氏度,使得某些地區整個生態係統(包括早期的遠古哺乳動物),要麼被迫遷徙,要麼大批死亡,甚至完全滅絕。

『全球氣溫的上升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快得多,甚至會出現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扎科斯說,“從行星進化的角度看,這一影響甚至比5500萬年前的後果還要嚴重。”因此,與會地質學家警告稱,地球將至少需要10萬年時間才可從這一嚴重影響中恢復過來。』

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暖流活動速度減緩所致。這股暖洋流是維持地球氣候平衡的要角之一,但近幾年來規模縮小到只剩過去的一半,無法發揮中和極地南下冷空氣的效果。

(回頂端)
▼暖化新聞---摘自「愛海教育推廣中心」▼
海洋酸化 水母暴增 全球拉警報
2010-12-06 中國時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  
海洋專家三日警告,世界各地海域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湧現數量空前龐大的水母。科學家表示,全球海洋酸化問題日益惡化,造成水母暴增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前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氣化變化會議上,發表《海洋酸化的環境後果》(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Ocean Acidification)最新報告,內容指出,地表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不只造成氣候暖化,同時也使海洋酸化,不僅影響海洋生態,而且威脅全球糧食安全,而海洋酸化的問題常被忽略
 
海洋吸收全球約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工業革命以來,海水酸度已增加30%,海洋化學變化速度之快為恐龍滅絕六千五百萬年來僅見,如果持續下去,到本世紀結束,海洋的酸度可能上升1.5倍。
 
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卡洛.特利博士(Carol Turley)撰寫的這篇報告警告說,海洋危害影響珊瑚礁和甲殼類的生存,進而威脅到以它們為食的大型生物,可能嚴重影響整個海洋食物鍊,衝擊鮭魚等以小型甲殼類動物為主食的物種。
 
有殼生物減少可能導致水母數量激增。水母生存不受海水酸化影響,隨著其他海洋物種減少,水母將可進駐填補其生態棲位。
 
報告指出,全球有數十億人口以魚類為其蛋白質主要來源,海洋酸化可能使海洋魚源吃緊的狀況更為嚴重。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05x112010120600152,00.html
歐洲雖大雪 11月地球仍最熱
2010/12/15 20:10:51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15日專電)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資料,今年11月是有紀錄以來地球最熱的1個月,而今年應為史上最熱的1年。
NASA的地圖顯示,今年1至11月全球各地氣溫多高於歷年平均,而溫差最大的正是冰層迅速溶化的北極地區。最新的調查顯示,2年以上的厚冰層只佔不到10%
全球暖化浪潮因反聖嬰(La Nina,又稱「辣妞」)現象加劇。反聖嬰現象出現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會偏低,導致全球平均氣溫降低;但今年炎熱的氣候削弱了反聖嬰效應。
儘管目前歐洲多國嚴寒及下大雪,被凍死人數超過40人,也只是個別現象,全球平均氣溫仍居高不下
NASA地圖顯示,11月份的氣候異常現象,歐洲的氣溫較歷年平均低攝氏4至4.6度,但嚴寒現象只集中在當地地區,地球其他地區仍呈現明顯的暖化跡象。
其中溫差最大的是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11月份平均氣溫都比正常高出許多,最多比歷年高出攝氏12度
NASA持續關注今年地球平均氣溫上升和異常暖化的現象,10月初也曾公佈報告指出,今年至9月的平均氣溫已創下近131年來新高。
部分氣象專家認為,今年南半球的夏天(巴西里約和聖保羅豪雨成災)和北半球的夏天(俄羅斯大火和巴基斯坦水患),都是全球暖化問題更加惡化的寫照。
專家指出,雖然過去幾10年,人類不斷將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致使全球暖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只要從現在起落實節能減碳,還是有機會避免氣候變遷問題變得更嚴重。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2150269&pType0=aOPL&pTypeSel=0
全球變暖導致的冰川融化將釋放大量致癌物質
2010-12-09 11:14:26  來源:國際線上專稿   
國際線上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8日報道,通過研究氣候變化與人造毒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間的聯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科學家們日前警告稱,冰河和冰原融化正在將致癌污染物釋放入空氣和海洋中這些可長期存在的有機污染物能夠進入食物鏈和人體中,進而增加腫瘤、心臟病以及不孕症等疾病的發生率。
  
最新研究顯示,日益增高的溫度和更多極端天氣,正增加人類接觸污染物質的危險。科學家特別關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因為它們可以在環境中殘留數十年不被分解,還會逐漸積聚在人體組織中。這些有機污染物包括殺蟲劑以及電子產品中的化學物質。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秘書唐納德·庫珀說,融化的冰川正在向空氣和海洋中釋放殘留多年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極端天氣事件,比如今年的巴基斯坦大洪水,也會導致儲存的污染物被釋放出來。污染是不分國界的,是全世界需要面臨的問題。這些污染物過去被困在遙遠的冰川中,但是現在氣溫越來越高,冰層融化將它們釋放出來,重新回到人類身邊。儘管現在只有少量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進入食物鏈,但是它們會越積越多,並不斷沿著食物鏈向上爬升,直到到達食物鏈頂層的人類體內,最後甚至連母乳和血液中都將有它們存在。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負責人阿西姆·施泰納說,熱帶氣旋和洪水事件的頻繁發生,正增加化學污染物被釋放的危險性。全球變暖還會導致海豹、鯨以及北極動物更容易受到化學污染的侵襲。(李金良)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12/09/5105s3084200.htm
WMO︰2010年 史上最暖前三年度 台灣創12年來最高溫一年 格陵蘭、非洲 均創高溫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10/12/04 04:11
〔編譯魏國金、記者劉力仁/綜合報導〕雖然今年十一、十二月的氣象數據要到明年初才能確定,不過,世界氣象組織(WMO)指出,幾乎可以確定今年將成為一八五○年開始從事溫度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頭之一。其中烏克蘭、芬蘭、俄國等十七個國家破了其最熱紀錄,而巴基斯坦的摩亨左達羅城日溫曾達攝氏53.7度,成亞洲有紀錄來最熱的一天。
WMO主席亞羅指出,2010年到目前為止的氣溫比1998和2005這兩個先前最熱年還高,除非十二月異常寒冷,否則今年有可能成為史上最暖年。
根據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數據顯示,今年一月至十月底的全球平均溫度已達1850年以來最熱的一年,較1960至9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攝氏0.58度。
台灣創12年來最高溫一年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台灣地區今年一至十月平地平均溫度,是從1951年建立氣象觀測資料以來的第六高溫,也是1998年至今最高溫的一年,從觀測數據分析,台灣地區整體溫度變化趨勢跟國際一致,他也贊同溫室氣體是導致溫度升高主要原因的觀點。
英推測 明年會較今年冷
根據英國氣象局推測,明年因以反聖嬰現象為主,使得溫度較低的海水被帶往東太平洋上方,進而讓全球溫度降低,因此明年氣溫應較今年冷。
英國氣象局認為,因反聖嬰現象,2010年氣溫若涵蓋十一、十二月,全年平均溫度可望下滑,而成為有紀錄以來的第二或第三最暖年份。
格陵蘭、非洲 均創高溫
今年最異常的氣溫發生在加拿大與格陵蘭大部分地區,以及非洲與南亞多處地區;前者年平均溫度較正常高出攝氏三度,後者年平均溫度較正常高出攝氏一到三度。西非的幾內亞是唯一記錄到歷史新低氣溫的國家。
此外,WMO指出,西伯利亞、南美部分地區、澳洲內陸與美國東南部也記錄到低於正常的氣溫。英國、德國、法國與挪威全經歷一九九六年以來最冷的寒冬。
WMO三日在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凸顯今年全球數個地區的極端氣候,包括七月間,莫斯科氣溫比平常高出攝氏7.6度,比之前紀錄高出攝氏兩度,然而俄國西部部分地區,夏季溫度卻比平常低攝氏5度。巴基斯坦則經歷紀錄以來最嚴重的水患,而亞馬遜盆地則出現嚴重旱災。
亞羅指出,全球暖化趨勢現在已無可爭議,且是人為造成的。他說:「如果我們讓這趨勢持續下去,2003年熱浪侵襲歐洲的情況將不會是例外。」該年的熱浪造成南歐三萬五千人熱死。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04/78/2icdx.html
2010恐成史上最熱一年
時間:2010/11/25 09:48 撰稿‧編輯:季 平   新聞引據: 中央社   
3個測量全球暖化的主要研究機構表示,自1850年有溫度紀錄以來,今年以來的平均溫度將被並列為最熱的一年,這也是氣候日趨暖化的新跡象。
  
聯合國氣候會議下週將在墨西哥坎昆(Cancun)舉行,預期將不再為了廣泛的減緩暖化協議,而是著重較小規模的進展,例如遏止砍伐森林等,以便在明年或稍後締結一項有關方案。
  
2010年到目前為止的平均溫度,比工業時代前高出攝氏0.8度比1961年到1990年均溫高出0.5度,很接近最高紀錄,但還差2個月的數據。
  
即使年底氣溫很低,2010年的均溫排名預估不會低於第三,1998年和2005年的紀錄都是最熱一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科學家表示,氣溫越高,發生洪水、熱浪和海平面上升的機率也愈高
  
一些懷疑論者辯稱,既然上個溫度高峰出現在1998年或2005年,全球暖化速度必然已經減緩。
  
但多數科學家駁斥這個說法,表示不管2010是否為最熱的一年,重要性都比不上溫度長期變化的趨勢。由於人為排放溫室氣體,2000年到2009年是史上最熱的10年。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69202&id=2&id2=2
今年可能是全球最熱一年
2010年11月22日 07:18 來源:揚子晚報
據新華社電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20日發佈數據顯示,2010年可能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一年。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現掌握有自1880年以來的地表氣溫數據。地表氣溫數據是以陸地表面和海洋洋面附近的氣溫、陸地和海洋面積比例等因素綜合計算而成。這家聯邦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頭10個月,全球地表氣溫為攝氏14.73度,與1998年的同期數據持平,是130年來地表氣溫的最高值。
德國慕尼黑再保險集團下屬地球危機研究所幾天前也發佈類似數據。這家研究所說,2010年頭9個月除創下130年來最高地表氣溫外,還在多個地區創下有記錄以來的區域最高氣溫。
今年,俄羅斯和亞洲某些地區的氣溫創記錄,例如,俄羅斯創下攝氏37.8度的氣溫記錄、巴基斯坦創下攝氏53.5度的氣溫記錄等。就在今年9月,美國洛杉磯的氣溫一度達到攝氏45度。
明顯,全球變暖正在惡化,”地球危機研究所氣候專家彼得·赫佩說,“今年確實是諸多氣象記錄被刷新的一年。”伴隨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會面臨越來越多自然災害。赫佩認為,今年巴基斯坦水患、俄羅斯林火、墨西哥颶風等災害都與氣候變暖不無關聯。 (責任編輯:郭彩萍)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qqss/201011/22/t20101122_21985685.shtml
估計20年後暖化將造成每年近百萬人死亡
2010/12/04 09:37:00
1項研究估計2030年後,氣候變遷將間接造成每年近1百萬人死亡、以及用今日經濟換算1570億美元的損失。(法新社提供)
(中央社墨西哥坎肯3日法新電)1項研究今天在墨西哥坎肯(Cancun)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提出,其估計2030年後,氣候變遷將間接造成每年近1百萬人死亡、以及用今日經濟換算1570億美元的損失。
報告指出,最大的不幸將降臨在世上超過50個最窮的國家,但是美國將付出最大的經濟代價。
其警告:「不到20年,隨著地表溫度升高,幾乎所有國家都無法倖免氣候變遷的重大影響。」
這件報告由一個人道研究機構結合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所彙編,評估未來全球184個國家在健康、天災、沙漠化和海平面上升對人類棲息地的衝擊、經濟壓力等4個領域受到衝擊。
暴露在「劇烈」氣候變遷下的是全球貧窮以及非常貧窮的54個國家,其中包含印度。儘管這些國家對於製造人為溫室氣體所要負的責任最少,但和他國比較,他們所受到的衝擊高到不成比例。
報告評論表示,若不採取正確作為,到了2030年,世界將走向每年1百萬人因氣候問題死亡的命運。
工業國家將負擔1570億美元的半數金額以上在經濟損失,以美國、日本、和德國為最。
坎肯會議自上月29日持續至這月10日,共有194個國家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任務是規劃出一個協議,以減緩全球暖化及其在2010年後的影響。(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http://www.cna.com.tw/ShowNews/WebNews_Detail.aspx?Type=FirstNews&ID=201012040005
海冰縮小 北半球冬更寒
【聯合報╱編譯組/路透柏林16日電】 2010.11.18 03:00 am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16日公布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可能導致北半球的冬天更加寒冷。
首席研究員波圖霍夫表示,北極東部的海冰縮小,造成部分地區低層空氣暖化,而且可能導致大氣氣流異常,北半球大陸的整體氣溫為之下降。他表示:「這些異常現象可能會使歐洲與北亞地區出現極端寒冬的可能性提高3倍。最近,去年或2005和06年的超級寒冬不但未與全球暖化的概念衝突,而且是與它相輔相成。
報告指出,巴倫支海域空中空氣暖化,足以將冬天冷空氣帶進歐洲。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成員表示,全球暖化將帶來更多洪災、旱災、熱浪與海平面上升等問題。
近200個國家本月29日至12月10日將嘗試在墨西哥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中達成「綠色基金」共識,協助貧窮國家對抗氣候變遷,並朝達成協定及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方向邁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981166.shtml
警告稱全球變暖造成地球傷害需十萬年恢復
2010年11月03日 10:23:00  來源: 新華國際   
北京時間11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由倫敦地質學會所主辦的一場學術研討會本周在倫敦舉行,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會聚一堂討論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與會地質學家警告稱,如果人類繼續無節制排放溫室氣體,那麼地球將至少需要10萬年時間才能從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傷害中恢復過來。
  
地質學家們通過研究數百萬年前的岩石沉積層,建立起許多專門的研究模型。通過模型,地質學家可以更加清晰地發現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是如何導致氣溫變化和物種滅絕的。
  
美國加州大學地質學家吉姆-扎科斯教授介紹說,5500萬年前的火山活動導致此後數千年間有大約4.5萬億噸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中。因此,地球平均溫度升高大約6攝氏度,使得某些地區整個生態係統(包括早期的遠古哺乳動物),要麼被迫遷徙,要麼大批死亡,甚至完全滅絕。
  
扎科斯教授認為,如果全球仍然以目前的速度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的話,在未來數千年內也將會有大約5萬億噸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這將導致全球氣溫的上升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快得多,甚至會出現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扎科斯說,“從行星進化的角度看,這一影響甚至比5500萬年前的後果還要嚴重。”因此,與會地質學家警告稱,地球將至少需要10萬年時間才可從這一嚴重影響中恢復過來。
  
倫敦地質學會發表一份聲明表示,“5500萬年前的地質證據和更早期的全球變暖事件都表明,由于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大幅增加,極有可能造成全球平均氣溫升高至少5到6攝氏度,甚至更高。如果沒有任何解決和挽救措施的話,那地球氣候將需要10萬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逐漸復原。無數的氣候模型都證明了這種說法。根據目前的證據,我們有理由得出如下結論,繼續無節制地向大氣中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是極端愚蠢的。”(新浪科技 彬彬)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1/03/c_12732889.htm
UN:氣候與消費模式是未來人類大敵
時間:2010/11/4 22:54 撰稿‧編輯:黃啟霖   新聞引據: 採訪、法新社   
聯合國發展計畫署4日發表「2010年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指出,地球暖化以及消費社會的全球化,儼然成為未來財富和幸福的最大威脅。
  
報告指出,富有國家有必要開闢新路,在創造經濟成長時,更少依賴石油燃料,同時要協助窮國,走止永續發展的大道。
  
報告中以去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步上失敗為借鏡,呼籲國際社會,在類似聯合國下個月主辦的坎昆氣候高峰會上,作出承諾,以面對世界可能遭遇的歷來最嚴重威脅。
  
這篇標題為「各國的真正財富(The Real Wealth of Nations)」的報告指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想要在未來20年內,變得更富裕、更健康、受更多教育。但是,威脅人類持續發展進步的主要威脅,卻越來越明顯是來自生產和消費模式的不可永續性
  
報告指出,與日俱增的乾旱、洪災和環境壓力,已經成為實現人類渴望的主要障礙。報告中估計,小麥價格可能大漲1倍,到2050年時,平均每人消費的穀類作物可能減少五分之一,並且會再增加2,500萬營養不良的兒童。因此,報告呼籲世人,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66320&id=2&id2=2
氣溫驟降 今冬可能出現千年一遇新低溫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10/10/07
今年夏天,全球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有氣象記錄130年來最熱的夏天,入秋之後氣溫驟降明顯,有氣象專家提出警告說,北半球歐洲可能將面臨「千年一遇」的新低溫,亞洲地區也可能難以倖免。而低溫也將造成農作的大幅減產。
歐洲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極端天氣形態,是因為「反聖嬰現象」的影響,來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暖流活動速度減緩所致。這股暖洋流是維持地球氣候平衡的要角之一,但近幾年來規模縮小到只剩過去的一半,無法發揮中和極地南下冷空氣的效果。
而在太平洋地區,澳洲氣象單位表示,反聖嬰現象已經有進一步增強態勢,並且可能持續到2011年初。
在農作影響方面,加拿大已發出警告,指受到今年入秋後天氣比正常年份寒冷的影響,今年小麥和油菜籽產量會顯著下跌20%。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07/1/2eh99.html
世界銀行發布《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呼籲世界各國行動起來應對氣候變化
2010年10月17日 17:44:1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10月17日電(徐旭忠、張翅)在此間舉行的2010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世界銀行發布了《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是人類在新世紀面臨的最為複雜的挑戰之一,全球變暖給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世界各國應立即行動起來,並且以創新的方式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世界銀行此次發布的報告是世界發展報告系列的第32份報告,主題是“發展與氣候變化”,旨在結合世界銀行的經驗和研究,推進對氣候變化下的發展更深的認識。
報告指出,全球變暖帶來了降水模式的變化,乾旱、洪澇及森林火災等極端事件的發生日益頻繁。海平面的上升將導致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以及島嶼國家的數百萬計的人無家可歸。非洲、亞洲和其他地區的貧困人口可能遭遇農作物嚴重歉收、農業生產力下降以及饑餓、營養不良和疾病增多等困境。
報告認為,“氣候智能型”社會並不遙遠,只是全球各國要立即行動,應對氣候、基礎設施以及行為和體制中的滯後效應。原因是今天排放的溫室氣體使得熱量在大氣中駐留的時間長達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正在建設的發電站、水庫、房屋、交通系統和城市,能存在50年或更久。現在嘗試的創新技術和農作物品種會影響能源和食物來源,用以滿足2050年30億新增人口的需求。
報告中說,共同行動是因為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危機,如不通過全球範圍的國際合作來提高能效、開發和應用清潔技術,增加吸收溫室氣體的自然“碳匯”面積以促進全球環保進程,那麼氣候變化問題就很難得到解決。必須以分別對待和公平的方式共同採取行動。過去發達國家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者,其人均排放量也高于其他國家。發達國家應帶頭大幅減少“碳足跡”並鼓勵開發綠色替代方案。但是,未來碳排放量的大部分將產生自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將需要充足的資金和技術轉讓機制,從而在不損害其發展的前提下推行低碳模式。
報告同時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必須以創新的方式行動,不能根據過去的氣候規劃未來。未來的氣候變化要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基礎設施建設要能夠經受新環境的考驗並服務于更多的人口;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同時,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用作燃料的生物質;重新配置全球能源。這就要求根據溫度、降水和物質變化模式的新信息制定適應措施。如此重大的變化將需要更多的資金,用來實施適應和減排措施、加強戰略性研究以推廣好方法並大膽探索新思路。
世界銀行高級能源專家王曉東呼籲,世界各國應立即採取行動,發展中國家要努力確保其政策適應全球變暖的現實及其帶來的風險,高收入國家要大力開展減排行動,同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17/c_12668751.htm

健康蔬食小撇步,專業醫師小叮嚀。

PDF檔下載***點下面圖片可得二倍寬的大圖,便利閱讀。***

素食在營養攝取上的迷思

素食富含豐富的蛋白質(PDF檔下載)
簡介:
 (1)動物蛋白被認為是優質蛋白,這種觀點已經誤導我們數十年之久
 (2)植物性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3)植物性食物含有高品質的蛋白質
 (4)植物性蛋白質容易為人體消化吸收
 (5)植物性蛋白質具有防癌、抗老、預防疾病等功效


素食不缺乏必需脂肪酸(PDF檔下載)

簡介:

奶類與蛋的迷思 (PDF檔下載)
簡介:
一、喝牛奶的問題
1. 喝牛奶並不符合自然法則
2. 喝牛奶無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
3. 乳糖不耐症
4. 牛奶易引發過敏
5. 長期喝牛奶易引起血管硬化
6. 牛奶容易蓄積農藥、抗生素和荷爾蒙

二、吃雞蛋的問題
1. 蛋的膽固醇含量高
2. 抗生素、荷爾蒙殘留與細菌感染
3. 高蛋白質代謝的毒害

白色恐怖--談吃魚與白肉的風險 (PDF檔下載)

素食能防治各重大疾病

點下面連結下載檔案

素食是防治癌症利器(PDF檔)

素食能治癒心血管疾病(PDF檔)

素食有助於糖尿病防治(PDF檔)

素食是高脂血症的最佳處方(PDF檔)

素食能遠離肥胖症(PDF檔)


素食是固腎第一處方(PDF檔)


素食能杜絕痛風(PDF檔)

素食青少年有更佳的整體健康

點小圖下載PDF檔



 『美國營養學會指出:「妥善規劃的素食,不僅有益身體健康、提供充足的營養,更能有效預防及治療慢性疾病。」』
  『 美國營養學會的聲明報告指出,妥善規劃的素食,包括全素、奶素及蛋奶素的飲食,能滿足生活週期任何時期與各年齡層的營養需求,…。尤其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開始吃素,攝取較少的膽固醇、飽和脂肪酸、總脂肪量,和攝取較多的水果、蔬菜與纖維質,更能幫助其養成終身的健康飲食習慣。
 『素食帶來許多有益健康的好處,包括減少血中膽固醇、減少血中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減少血壓值,降低罹患高血壓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同時,素食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普遍低於非素食者,整體癌症發生率也較低。另外,報告也指出,素食有益於防治骨質疏鬆、腎臟疾病、失智症、大腸憩室症、膽結石和風濕性關節炎慢性疾病。』
點下面圖片能得到2倍寬的大圖(較益觀看)

素食青少年有更佳的整體健康
……在近期對澳洲青少年的研究中也顯示素食青少年在心血管健康指標上都優於葷食者,這些指標包含BMI、腰圍、膽固醇;在整體健康指標上,例如血紅素和平均身高在素食和葷食之間並沒有不同。再談到骨骼成長部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骨骼密度和骨骼健康在素食和葷食之間並無不同,整體說來在青少年時期吃素不僅能維持苗條健康的身材,也奠定中老年時期的健康基礎和健康飲食模式

素食青少年有更高的智商
近年來有一些研究探討素食者的智商,發現小時候智商高的人長大後成為素食者的機率比普通智商的人還高。而事實也證明愛因斯坦、牛頓、達文西等等都是素食的先驅表率,這也許是智商高的人對生命、對健康、對環境、對道義等問題想得比一般人深入,導致以後成為素食者。一篇以美國醫學院學生為對象的研究也顯示出,醫學生比一般美國成人更容易成為素食者。

素食青少年不會缺鈣
其實,青少年時期,規運的運動對於鈣的轉換利用有很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從整體來看,素食者的鈣質攝取來源已經足夠,而且比非素食者有更高的利用率。素食者能從食物中吸收並保留更多的鈣,例如甘藍菜(低草酸鹽類綠色蔬菜)中的鈣,已被證明比牛奶中的鈣更能被人體吸收。因此,缺鈣在素食者中其實是很罕見的

素食青少年有較健康的青春期
除了飲食較健康之外,在成長發育方面,素食者的身高和一般人相似體重指標BMI則較低、較苗條,比起非素食者更接近理想的體重標準。在性發育部分,研究顯示顯示他們的發育和成長是正常的。

素食青少年不用擔心缺鐵
基本上很多植物性食物中富含鐵,如強化穀物、大豆、南瓜籽、菠菜、葡萄乾等;然而,植物中的鐵以非亞鐵血紅素形式存在,理論上通常不及肉中的鐵易於吸收;但是植物類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維他命C,這是一種重要的鐵質吸收劑,有助鐵的吸收;正值月經週期的少女則可加強食用富含鐵的食物;不放心的話,當然也可以服用鐵的補充劑。

素食青少年可以攝取到足夠的B12
B12的建議攝取量是很少的,因為人體腸胃道的細菌也會提供部份的B12。添加B12食品如早餐麥片、強化豆奶、營養酵母、和B12補充錠,其實就輕而易舉解決這個難題,不需要為了容易解決的問題忽略素食的種種好處。

結論:以素食養育孩子!
現在歐美社會中,營養學的領域正發生革命。過去鼓吹「為了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及鐵質,請多吃肉」的建議已成為舊式營養學了,目前美國的優秀醫師及營養師們也建議「以素食養育孩子」,享年九十四歲、世界最知名的小兒科醫師斯波克博士(Benjamin Spock, M.D.)就是其中之一。相信素食的營養將被更加肯定,青少年的素食飲食模式也將蔚為風潮!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暖化導致北極熊長泳覓食&城市污染

本小節共計 四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1142716/article-%E6%9A%96%E5%8C%96%E8%A6%81%E5%91%BD-%E5%8C%97%E6%A5%B5%E7%86%8A%E8%A6%93%E9%A3%9F-%E9%80%A3%E6%B8%B810%E6%99%9D%E5%A4%9C?instance=in_bull
(回頂端)
暖化要命 北極熊覓食 連游10晝夜 

編譯中心綜合26日電
January 27, 2011 06:00 AM

北極熊會背著幼熊一起覓食,但隨著全球暖化,覓食愈來愈困難。(取材自英國每日郵報)
北極熊會背著幼熊一起覓食,但隨著全球暖化,覓食愈來愈困難。(取材自英國每日郵報)
slideshow

北極熊覓食愈來愈艱難,科學家指出,全球暖化令北極熊在覓食時須花更多時間游水。一隻北極熊媽媽為覓食,十晝夜連續游了200多小時,過程不但令牠體形暴瘦,牠的一隻北極熊寶寶亦在途中死亡。
研究人員在美國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北面博福特海一帶進行研究,發現北極熊覓食時比以往需要花上較多時間游水。他們在一隻北極熊身上安裝了追蹤儀器,追蹤牠在2008年8月至10月間的覓食之旅。結果發現兩個月內,牠在溫度只有攝氏2至6度的水內,連續游了232小時,一共游了687公里,其餘時間,牠間斷地游水及行走共1900公里。
動物學家杜爾納(George Durner)表示:「我們對牠感到敬佩,牠居然可以在這樣寒冷的水一直游泳。」
雖然北極熊此次覓食之旅堪稱壯舉,但代價可不輕,牠的脂肪在兩個月內減少足足22%,牠背負在背上的小北極熊更抵受不住旅程艱辛死亡。杜爾納指,小北極熊比起成年北極熊來說,長途游泳更消耗牠們的體力。
杜爾納又表示,氣候轉變令博福特海(Beaufort Sea)大幅度融冰,冰塊之間的距離增加,令北極熊需以較長的時間游水覓食,威脅北極熊的健康及生存。
北極熊小檔案
體型:站立時,公熊高約2.4至2.5公尺,母熊高約1.8至2.1公尺;體重約320至410公斤;為體型最大的陸上肉食動物
特徵:毛色為白色,鼻與腳掌為黑色,能在陸上及海上捕捉食物,有極厚的脂肪及毛皮保暖
分布:北極圈、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格陵蘭、西伯利亞北部


消息來自:
http://www.nownews.com/2011/01/26/91-2684931.htm
(回頂端)

找不到海豹!北極熊不停歇游9天687公里(2011/01/26 11:54)




  • 一對大小北極熊在逐漸融化的浮冰上緊偎在一起,漂離陸岸達20公里,而且愈漂愈遠…。(圖/翻攝自網路)


記者鮑蓉蓉/編譯

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25日的報導,科學家發現一隻母北極熊的創舉:牠不停歇地游了超過9天(232小時),共遊了687公里,等於是台灣南北長的1.7倍左右,可謂是「冬泳馬拉松」,不過這項創舉的背後其實藏有辛酸的故事-科學家懷疑氣候變遷逼迫北極熊不得不游這麼遠以求覓食。

根據報導,科學家在阿拉斯加北方的波弗特海(Beaufort sea)研究追蹤,在母北極熊的身上配戴GPS項圈,並在牠們皮膚下植入「溫度記錄器」(temperature logger),因此可調查牠們於何處覓食以及在水裡待了多久。

研究結果刊登在「北極熊生物學」(Polar Biology)上,同時為第一份北極熊長距離游泳的證據,並是科學家第一次完整記錄整場「冬泳馬拉松」。

研究人員之一的唐納(George M. Durner)表示,在水溫2到6度的情況下游了這麼遠的距離,對北極熊的身體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而事實上,北極熊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浮冰上,因此可以做出如此創舉更是讓他們震驚。

北極熊的食物來源為海豹,牠們通常都在陸地以及浮冰之間游泳,以覓尋海豹;唐納表示,波弗特海日趨惡劣的生存環境對北極熊來說是一大威脅。因在低溫的環境下做出如此大量的運動危及北極熊的健康狀況,使牠們無法儲備足夠的熱量與脂肪。

在1995年以前,波弗特海的浮冰數比今日多上許多,代表北極熊不需要在浮冰與浮冰間(或是浮冰與陸地間)進行馬拉松式的游法。如今,波弗特海在夏天的融冰量遽增,導致北極熊的覓食方式需要改變;唐納表示,北極熊是氣候變遷下最受威脅的大型哺乳動物。


消息來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50405459/132011012700642.html
(回頂端)
美城市污染 較巴西嚴重10倍

* 2011-01-27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美國華盛頓、丹佛等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達巴西都會的10倍;相較於上海、開普敦等開發中國家城市,巴西也排放較少會加速全球暖化的污染氣體。

這是國際環保開發研究所(Iied)在世界銀行贊助下,分析33個國家共100個城市每人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結論報告。巴西城市包括聖保羅、里約熱內盧、戈恩尼亞(Goiania)和快樂港(Porto Alegre)。 據調查,里約熱內盧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巴西城市,每人每年2.1公噸;其次是快樂港(1.48公噸)、聖保羅(1.40公噸)。 荷蘭鹿特丹每人每年的排放量最高,達29.8公噸;其次是美國丹佛和澳洲雪梨。 開發中國家當中,南非開普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每人每年11.6公噸,甚至超越倫敦(9.6公噸)和紐約(10.5公噸)等先進國家城市。 研究員胡恩威(Daniel Hoornweg)表示,很多大城市被指為導致全球暖化問題惡化的禍首,但其中不乏高度都市化、居民消費水平高,但污染氣體排放量低的城市,譬如巴黎居民的排放量(5.2公噸)就只有上海人(11.7公噸)的一半。

調查還指出,溫室氣體排放量反映出都市經濟架構。一個重型工業林立、個人交通工具使用頻繁和使用煤炭發電的城市,肯定比以服務業為主、大眾運輸設施完善以及使用水力發電的城市,製造更多污染氣體。

這些因素也可用來解釋,為何巴西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普遍較低。雖然聖保羅和快樂港的汽車使用率高,以水力發電為主的能源形式,卻舒緩對空氣污染的衝擊。

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氣象專家羅沙(Luiz Rosa)表示,里約熱內盧污染氣體排放量最高,主因就是煉油廠林立;而聖保羅的經濟動力則以服務業為主。

消息來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120240.shtml
(回頂端)
大城排放廢氣 不一定最多
【Upaper╱中央社】

2011.01.27 03:01 am


研究指出,紐約、倫敦及上海等大城,每人平均排入大氣層中的污染物,少於丹佛與鹿特丹這些地方。

根據這份刊登在「環境與都市化」的研究,研究人員檢討33國100個城市的數據,尋找哪個城市是最大污染者及理由的線索。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有71%來自大城市,都會區居民可以利用大眾交通運輸系統而不是開車,這可以降低某些城市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

例如,住宅區四處蔓延的美國西部城市丹佛,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幾乎是紐約市的1倍,而紐約市人口有8百萬,大量使用地鐵。

研究人員檢討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溫室氣體排放量,發現「加拿大人的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東京居民5.6倍」。

機場起降及港口運輸頻繁的大城市廢氣排放也比較多。

國際環境與開發研究所資深學者沙特斯威特說:「這篇研究提醒我們,排放的廢氣達到無法永續循環的是各國最富有的城市與其最富有的居民,大體上不能說大城就排放最多廢氣。」廢氣排放量最少的是走路就能購物與通勤的公寓住宅區。

【2011/01/27 Upaper】@ http://udn.com/

素食抗暖化---新世紀飲食觀


請響應蔬食減碳救地球

有鑑於巨大效益,多個國家政府與民間已興起蔬食減碳風潮。(請點此了解詳情)

圖文來自:
純文字檔:

畜牧業破壞環境、耗損資源



圖文來自:
純文字檔:

聯合國報告牧業是暖化的主因



圖文來自:
純文字檔: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火山爆發與太陽風暴

本小節共計 二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筆者:
火山爆發與太陽風暴會造成世界末日?筆者不認為如此,這二者也許會造成文明倒退、生活不便、四季變化不再等等,歐洲歷史上就有記載印尼火山爆發造成沒有夏天的情況,但這二者會造就世界末日或人類文明毀滅,筆者倒不認為會如此,筆者還是比較關心的是人類活動形成的暖化造成自取滅亡!

消息來自:
http://www.bcc.com.tw/news/newsprint.asp?cde=1412104

科學家擔心美黃石公園下火山將爆發
【2011/01/25 報導 】

科學家擔心美國黃石公園下面的超級火山將會爆發。 科學家說,過去幾年這座火山不斷升高。這三年,每年抬升九十公分,很有可能即將爆發。這座火山已經有六十萬年沒爆發了,一旦爆發威力驚人,美國三分之一的地方將沒辦法住人,一千英里以內的火山灰會厚達三公尺多。

消息來自:
http://www.youmaker.com/video/sn?id=408ac5ee534b4543b9c9aa537616c5a7

NASA一年內改口「太陽風暴」將來臨 嚴重後果難預料?--記者王宗銘

地球岩漿活動帶來的強震彼此之間真的毫無任何相關?當真是國王的新衣,成為不願鬆口承認的真相?同樣在2012預言所引爆的「太陽風暴」話題方面,「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官方一開始也是否認其存在,但是又改口認了,淡江大學教授林中斌認為,NASA的新說法還強調「會更嚴重」,顯然是太陽風暴可能造成的損害已經是無可避免,只好早點說出來是為上策。
林中斌指出,NASA最近轉了一百八十度;去年六月所排斥的可能性,今年六月警告將來臨。官方機構擱置面子問題,推翻先前立場,可見問題嚴重。
今年6月14日,NASA科學家Richard Fisher對《每日電訊報》說:「太陽活動2013前後達到活躍顛峰時,地球上電力網路可能出現過熱問題,空中交通也因電子裝置、導航設備等無法運作而陷於停擺,通訊衛星也將暫停運作。」
但是在去年美國災難電影《2012》引爆「太陽風暴」話題時,NASA可不是這麼說的。去年11月,NASA說,許多民眾關寫信關切,因此由「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研究所資深科學家大衛‧莫里森(David Morrison)等人,對2012世界末日相關說法一一提出反駁
對於某些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聲稱,到2012年,地球將會兩極倒轉,地球外殼和表面將會突然分離,地心內部的岩漿將會噴涌而出。分離的大陸會將整個人類填入大海,地震、海嘯、火山以及其他災難一起出現。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家亞當姆‧馬爾盧夫認為,岩石中的某些磁性跡象表明,地球可能發生過這樣劇烈的磁場變化,但是這一過程是一個持續數百萬年的緩慢過程,如此緩慢以至於人類根本感覺不到這種變化。
在太陽風暴襲擊地球方面,許多關於2012年的災難預言中,太陽是地球最重要的一個敵人。傳說,它將於2012年產生致命的太陽黑子,將地球上的人類烤焦。NASA說,事實上,太陽黑子是有規律可循的,其爆發週期大約為11年,劇烈的太陽黑子可能會破壞地球上的通訊設施以及其他一些地面事物,但是科學家們從來沒有說過,太陽會釋放出強大的太陽風暴足以烤焦整個地球,至少是短期內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莫里森解釋說:「除非是太陽已明顯不遵循其活躍週期。我們預計,太陽耀斑這個周期的最頂峰並不是2012年,而在之後的一兩年。」
但是今年6月中旬,NASA非常罕見改口提出警告,地球可能遭遇強烈的太陽風暴,而且時間點就在3年後,也就是2013年。到時候全球將陷入大停電,網路電子通訊將全部無法使用。如果惡夢成真,人類生活將發生歷史性的大倒退。NASA科學家Richard Fisher說,這個可能出現的「末日景象」,並非發生在2012,而是2013。
林中斌指出,太陽每13年變得活躍,不止表面上黑子數目增加,而且噴發巨大的火焰,其威力如百萬顆原子彈爆炸(即是所謂的solar flare「日冕噴發」)。之後,十億噸帶電磁的粒子混雜了X光和各種致死的放射線拋向太空,這就是太陽磁暴(準確名稱corona mass ejection「日冕物質拋射」)。並非所有的太陽磁暴射向地球,而拋向地球的太陽磁暴,快則十幾小時,慢則三、四天就抵達。
太陽黑子活動前幾年本該開始,但是異常平靜,科學家已懷疑那是否為「風暴前的平靜」,並預言下次太陽磁暴將比以往強三至五成。去年5月黑子恢復活動後,情況逆轉。今年4月初,美國媒體衛星Galaxy-15遭太陽磁暴襲擊失去功能脫離軌道,引起科學家警覺。
林中斌說,下次太陽磁暴來臨破壞可能更嚴重,不只因為其強度提高,還因為全球一切更依賴電子設備。我們應先做好心理準備,太陽磁暴非人力所能阻止。事先若準備,結果會有天淵之別。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全球暖化後的冬天!!

本小節共計 五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筆者:
  個人認為在「暖化還是急凍?氣候與氣象不同 媒體瘋狂學界冷靜」一文中,對於全球暖化與氣候變化等現象的剖析,非常中肯,鮮少文章能持如此中肯理智的態度看待全球暖化現象,例如:
  『人類對於地球大氣運作的「內部機制」,至今了解有限,許多可能影響氣候的系統,都沒有「可預報度」。因此,多數都是「事後分析」,鮮少可以「事前推測」。』
  『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類對於大氣變化的內部機制,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大部分不了解以暖化最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為例,是不是「最重要」升高溫度的原因,困難也相同:知道結果,但不清楚確切完整的原因。』
  個人在不斷觀看有關個種暖化論述及種種數據推測之後,發覺就如上所述,科學家缺乏定論,一直在可能性上不斷擺盪,甚至某些推論不斷迅速地被大自然的變化所推翻,我們不應過於樂觀地相信暖化危機還「久遠得很」或持「輪不到我」的心態。
  個人一直相信,當科學不足以掌握整個現象時,我們要憑著簡單的直覺,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古老真理,我們持續對環境播種了什麼,無論是好是壞,總有一天環境會回饋或反撲給我們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古老真理在環境長遠的變化上難以推測或察覺,但我相信這同等適用,與其像某些政治領袖或科學家在環境議題上爭論不休,不如相信簡單古老的因果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好好保護環境,以免追悔莫及。


消息來自:
http://blog.xuite.net/weather.peng/news/41387555?ref=rel

(回頂端)
全球暖化後 冬天將更冷!?

回顧2010 年,在地球正式的百年觀測紀錄史中,將站上有史以來第二暖的年份,僅略低於1998年,但年頭和年尾,全球相繼遇到幾次極端酷寒事件,很多人很懷疑不是教育大家『全球暖化』嗎? 冬天照理應該都將變為暖冬,但為何從感受上,反而是越來越冷呢?

到底現在冷或不冷,隱含許多主觀成分,例如在台灣,過去五六七零年代都有幾次事件比現在還冷,每個人的歷史視角不同,童年的回憶也有異。客觀從數據來看,的確現在的冬天比過去的冬天平均溫度上來說是在上升當中。

許多民眾或許對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不願面對真相』電影內大力描述北大西洋暖流因全球暖化,大西洋北方海水受到格陵蘭冰川融化稀釋,溫鹽環流因而停滯,造成冬天冰封歐洲的情節。事實上,從觀測數據來看,有這趨勢,但還是很緩慢的無法從這幾年得到驗證,尚無法構成全球變冷的情節。近一二十年來氣象上常提及的『北極震盪』,從極地來的冷空氣或許可以說明很多現象,但這和氣候變遷尚未有明顯的關聯性。

而令人震驚的,由德國波茲坦氣候研究所在今年十一月被接受刊登的科學文章中,發現當北極東部的海冰縮小造成部分區域低層空氣暖化,會導致大氣環流異常,引發歐洲及亞洲在冬天時氣溫下降,而且會讓歐洲和亞洲出現極端寒冬事件的可能性大幅提高。這個新科學證據,是根據許多的氣候模式及過去幾年來寒冬事件所對照後發現,雖然可能在氣候模式的解析度上,還需要強化,但也讓『全球暖化會讓冬天更冷』,不是『暖化後冬天變暖』的問題浮上檯面。



消息來自: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blue20101228190312
      http://blog.xuite.net/xuitehhott/blog/41463209?ref=rel

(回頂端)
地球暖化肇禍 最熱一年遇最冷冬天

TVBS 更新日期:"2010/12/28 19:03" 呂青倚

入冬以來,從歐洲到日本、到美國,不斷出現暴風雪,今年的冬天可以說是特別冷,科學家才說因為暖化的關係,今年的平均溫度,創下歷年還最熱的一年,怎麼一到冬天,又冷得不得了,原來因為暖化的關係,北極大氣流動遭到破壞,最近才會讓大量北極冷空氣,不斷往南方擴散,暴雪侵襲美東過後,接下來加拿大跟日本,在元旦前後,都會出現暴雪的天氣。

美國東岸這場雪,下的有多誇張?看看這個畫面就知道,有民眾在大雪天,拿時鐘來做紀錄,短短幾十秒的畫面,是把20小時的紀錄濃縮,眼前的桌子、洋傘,甚至計時的時鐘,瞬間全被大雪淹沒。氣象主播:「這是20個小時的大雪,在20秒、30秒的景象。」

來到紐澤西州,街道幾乎完全被風雪覆蓋,能見度近乎零,眼前景象,只能用伸手不見五指來形容,奧克拉荷馬的這隻小牛,也受困在結冰的河面上。

除了美國以外,受到大雪侵襲的還有日本石川縣,這台小貨車因為大雪卡在鐵軌上,結果被迎來的電車給撞上,駕駛重傷不治。另外在福島地區,也有超過700多戶住家,一度大停電,因為這些電線桿,承受不了大雪重量,不是應聲倒塌,就是被當場攔腰壓斷。

福島居民:「只好想辦法用發電機來取暖,很糟糕。」

不過地球的暴風雪景象,似乎如滾雪球一般,從歐洲到美國,接下來暴風雪將吹向加拿大,而日本也預估,在元旦前後,將會出現大雪的天氣,北半球冷到不行,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則是艷陽高照的大熱天,並且持續發出熱浪警報。

專家說其實2010年是氣溫紀錄最高的一年,沒想到卻出現最冷的一個冬天,當然,這一切都是暖化造成的。

暖化證據,在這裡就看的到,埃及紅海海水溫度,就比往年高出4度,專家說這樣的水溫環境,剛好適合鯊魚生存,也因此大量鯊魚,慢慢游到這裡,甚至出現咬死人的慘案。

暖化溫度不是應該變高,怎麼冬天反而更冷?答案就是,在暖化影響下,北極的冰層覆蓋面積越來越小,近30年來已經減少了2成,造成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不斷往北極高空移動,結果打亂了極地的大氣循環。

氣象主播:「大量的雨,和海面上的水氣,變成了雪往陸地逼近,推升了北極冷空氣,來到這裡。」

就這樣,在高壓系統的推動下,北極冷空氣不斷往南擴散,才會造成北半球緯度高的地方,風雪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將來的北半球,有可能慢慢走向夏天酷熱、冬天酷寒的極端氣候。


---------------------------
以下是較舊新聞(比較用)
----------------------------

消息來自:
http://blog.xuite.net/yikinki123/yi123/38336059?ref=rel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19/n2791876.htm

(回頂端)
暖化還是急凍?氣候與氣象不同 媒體瘋狂學界冷靜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1/19 09:35" 

「暖化還是急凍?氣候與氣象不同 媒體瘋狂學界冷靜」(彭群弼報導)

北半球今年冬天酷寒,多國遭遇雪災的處境,媒體傳出有學者認為:地球可能進入小冰河期,與全球暖化趨勢的看法相反。對此,實務與學術界看待今年冬天的溫度變化以及暖化兩者的關係,其實都很平靜,原因是氣候與天氣的「時間及空間」尺度不同,氣候是大範圍、長時間變化,天氣是短期內的改變,這一波天氣的震盪,是否影響暖化趨勢,恐怕言之過早,更何況,有關暖化趨勢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都是人類對於地球大氣運作的「內部機制」,至今了解有限,許多可能影響氣候的系統,都沒有「可預報度」。因此,多數都是「事後分析」,鮮少可以「事前推測」。在科學界還需要時間去努力了解,外界的種種說法,都是過於簡化,媒體炒作的現象。

2005年台灣地區三月份出現三月雪,合歡山 冰封,積雪多到讓門都打不開,當年有學者發表看法認為:暖化的腳步出現放慢的跡象。事實上,美蘇冷戰期間,當時國際間最熱門的話題,電影的劇本裡常常提到的,都是人類將面臨核子冬天。暖化是八零年代之後才出現。所以,地球究竟是冷?還是暖?隨著今年冬天北半球急凍,暖化與非暖化的爭論,成為媒體追逐焦點,特別是參加失敗的哥本哈根會議的各國領袖,離開時遭到大雪圍困的場景,尤其諷刺。

學術界及氣象實務界對此倒是相當平靜,與媒體及政治人物的興奮程度,似乎一點都「不熱」。對此,相關人士表示,氣候預估與每天發佈的天氣預報,無論在時間或空間的尺度上,都有極大的差異,但外界常常把氣候與氣象的說法,混為一談。氣候的變化往往需要極長的時間,因此,一個冬天的寒冷,是否會衝擊到整個氣候朝溫度上升的趨勢產生影響,目前言之尚早,畢竟,如果產生影響,也要等到「很久」以後!更須注意的是,這種關連性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及科學證據,都還有待努力。

以今年冬天嚴寒的「北極震盪」為例,氣象界都很清楚,北極震盪的變化,「沒有」可預報性。因此去年12月,氣象機構對今年冬天看法還維持再正常到偏暖。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類對於大氣變化的內部機制,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大部分不了解以暖化最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為例,是不是「最重要」升高溫度的原因,困難也相同:知道結果,但不清楚確切完整的原因。但因為人類對「天氣」的感受是強烈而敏感的,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人類就會因為天氣的短暫變化,引發對氣候發展的焦慮與困惑。

有人形容,從平均溫度上升的趨勢來說,地球發燒了,但原因是感冒?還是其他的可能?並不清楚,但總是要先開的處方試試看,節能減碳是目前人類可以努力的方向,先作做看,有沒有用,就要看問題的根源是否與現在的診斷一致,如果不是,再嘗試其他的方法。學術界及實務界都還需要時間,嘗試去去了解許多一直都不了解的簡單問題。




消息來自:
ttp://blog.xuite.net/minnie0614/school/29522067?ref=rel

(回頂端)
北半球一片雪白 聖嬰「急凍」地球

TVBS 更新日期:"2009/12/22 18:45" 林佳璇 孫明愷

北半球這幾天,進入「急凍」世界,美國紐約跟華府紛紛創下積雪量最高的記錄,歐洲最低溫甚至下探零下33度,專家終於找到答案,今年冬天,北半球出現的極端氣候,很有可能是「聖嬰現象」的反撲;因為海水溫度變高,導致北極圈大氣變冷,加上太陽黑子活動是11年來新低,北半球的天氣,才會這麼冷。

雨傘拿了也是白拿,舖天蓋地的茫茫大雪,莫斯科人正在體會零下26度的急凍震撼,俄羅斯政府呼籲首都國民,最好不要上街,但是雪國人民顯然沒在怕。俄羅斯民眾:「下了好多雪,超冷,不要感冒是很重要的,我們接下來還有考試,我一定要拿A。」

東歐冷颼颼,離台灣比較近的日本,東北部青森地區現在出現大雨加暴雪,路上一片和稀泥,車禍頻頻。青森民眾:「才3、40分鐘,水就淹進這一帶的店家裡。」

冒著大雪出門的心情,隔著一個太平洋的美國人,也感同身受;美國東部大雪成災,紐約2年來,沒下過這麼多的雪,將近70公分的積雪,中央公園 變成滑雪場,還有正事要忙的紐約客,可就苦哈哈,連搭公車都被大雪擋住,自己開車還被凍到半夜拋錨;有車開還算幸運,成千上萬從外地到紐約工作的異鄉人,因為1200班飛機取消,耶誕假期,現在有家歸不得。外地民眾:「這簡直是場災難,真的有點累,因為你就是睡不夠。」

被大雪擋住返鄉路的,還有等著要搭歐洲之星回家的旅客,從星期五開始,英國乘客被困在法國,個個歸心似箭,想回英國渡耶誕節,法國旅客也怨聲載道,被困在英國夠久了;隔著英法海峽,你過不來,我過不去。英國乘客:「我們已經等在這裡3天了,但是歐洲之星簡直是亂七八糟。」

等了3天,今天終於有部份列車通車,不過要等到全面恢復,恐怕得等到耶誕節過後;至於歐洲之星故障原因,根據初步調查,可能是因為大雪的雪花被吸入引擎內,才會造成電路系統當機。

今年北半球的冬天,似乎特別的冷,雪特別的大;專家表示,北半球的極端天氣,可能是遇到「厄爾尼諾(El Nino)」,也就是「聖嬰現象」捲土重來;聖嬰現象是因為海水溫度變高,導致赤道附近的大氣層變暖,再加上太陽黑子活動量是11年來新低,才讓北極圈的大氣層變冷;冷空氣和大量水氣匯合,歐美各地才會大雪下不停!

CNN主播vs.氣象主播:「這是暴風雪大怪獸,簡直是不可思議,旅客沒辦法到目的地,這場大雪恐怕會持續到耶誕節,這正是美國『挫咧等』的災難。」

歐洲更出現將近零下33度的超低溫,全歐洲至少有80人遭活活凍死;德國的空中交通,也面臨癱瘓,整個機場受到大雪嚴重侵襲,德國第三大機場,被迫關閉,今年的耶誕節,全球進入急凍世界。


消息來自:
http://tw.myblog.yahoo.com/amy1113amy/article?mid=4656

(回頂端)
全球暖化與北極振盪

2010/02/06 20:11

"明天過後"電影情節中提到一項論點:
地球暖化將導致洋流調節氣候的機制完全停擺,造成極地夏季氣溫上升,冬季又極度嚴寒,「北極振盪」已經在人類現實世界中悄悄地開始進行了!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科學家說暖化導致全球升溫,何以今年冬天的北半球卻遭低溫暴風雪覆蓋?氣象專家指出,暖化正是風雪冰封北半球的元凶,本月底第三波低溫恐會再襲北半球,歐美寒災還有得受!

氣象專家指出,全球氣候大冷大熱,主要就是地球暖化削弱了大氣及洋流的調節溫度功能,夏天,北極因為暖化冰融;冬天,洋流大輸送帶無法把赤道的熱能送往極地,北極又變冰庫,冷空氣向外發射,冰封北半球北緯二十度以北區域。

月底第三波低溫再襲

台大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表示,氣候預測指出「第三波北半球低溫將出現在一月底,目前預估強度不會超過這一波,但是倫敦、美國中部等地仍會受到風雪襲擊。」這場北極震盪帶來的「極端冷相位」為史上首見,歐美地區未來將發布「北極震盪預報」,預警負回饋效應。

 柳中明指出,去年九月份北極出現破四百年來高溫紀錄,拉近赤道和南北極的「溫度階梯」,溫度落差被拉近,以往赤道利用大氣及洋流傳導熱能到極地的功能大減,熱能送不進極地,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到廿日之間,北極上空出現很強的冷高氣壓,「北極震盪」冷相位發威,當「北極震盪」對上「非典型聖嬰現象」,今年冬天北半因而就球忽冷忽熱。

 至於台灣是否有可能也會遭降雪冰封?柳中明表示,二○○七年造成全台寒害的冷空氣行進路徑從西北走向東南,先從西伯利亞出發,經華南再襲擊台灣,今年兩波冷空氣是從外蒙經韓國及日本,從東海來台,對台灣傷害較小。

地球可能遇上小冰河期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指出,台灣也曾在三月份出現平地降雪紀錄,按理論推演,地球再度進入大規模冰河期還得經幾萬年,但是暖化加劇,幾十年內就有可能會發生小冰河期。

 一三五○年的小冰河期,曾造成格陵蘭的移民面臨糧食及海運中斷,讓多達五千多人的移民社區滅亡;北歐種植葡萄的生物界線整條向南移動五百公里。

 為何在暖冬時無法預期北極震盪的發生?柳中明回應,科學家從未見過如此現象,沒有人知道大自然的負回饋力量如此強烈,至少目前可以預期的是,此刻北極溫度降低,明年冬天北半球不會像今年這麼冷。

轉載:http://blog.nownews.com/jane2326/textview.php?file=44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