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極地冰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極地冰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北極暖化速度空前

本小節共計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示警:北極暖化速度空前

更新日期:2010/10/22 16:05 陳 蓉

(21日電) 根據美國政府今天公布的一項年度報告,北極地區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持續暖化,衝擊區域內民眾生活及生態系統,也影響北半球人口稠密地區。

69名各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的「北極年度報告」(Arctic Report Card),形容北極這個「地球的冰箱」,正經歷改寫紀錄的高溫,冰雪融化且冰河面積逐漸縮小。

報告指出,格陵蘭「夏季海冰持續減少─自1979年開始使用人造衛星監測以來,2009到2010年夏季海冰覆蓋範圍達史上第3小,且海冰層也變得愈來愈薄」。

冰雪覆蓋期也創下1966年起彙整紀錄以來最短

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署長盧布成科(JaneLubchenco)指出:「北極暖化及永凍層、冰層覆蓋、冰河及海冰減少,除了會對北極在地居民及野生動植物造成衝擊,也會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自然界及生物系統產生廣泛影響。」

她表示:「北極對全球氣候及天氣影響重大,且是全球大量鳥類、哺乳類及魚類的棲息和繁殖地。」(譯者:中央社陳蓉)



消息來自: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145554.shtml

林中斌:小冰河期來臨?【聯合報╱林中斌】

2011.02.11 02:14 am

這次冬天,寒流暴雪侵襲整個北半球。歐洲、美國、中國無一倖免。連越南都有上千動物凍死。台灣有十四天低於攝氏十度,創卅多年紀錄。今年是特例嗎?非也。

一○年一月中報導,大台北九人凍斃,印度冷死百人,華北大雪六十年罕見。○九年十二月,歐洲八十人凍死,美國十八人送命。然而當時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華勒斯說低溫只是暫時現象,非長期趨勢。

這次全球寒冬於去年十月便開始。當時專家預測歐洲將面臨千年嚴冬,卻被聯合國氣象組織駁斥為「純屬臆測,今年冬天並不會特別冷」。

這兩年寒冬是否為特例?也不然。根據氣象預測專家Judah Cohen去年十二月廿七日在國際先鋒論壇報所說,○一至○八年之間九年,有七年寒冬。但是多數之前的預測皆未料到這些寒冬的來臨。

近年來,新氣象理論不斷出爐。從聖嬰現象,到反聖嬰現象,到非典型聖嬰(El Nino Modoki),北極震盪,南方震盪(Southern Oscillation)等等。無怪「氣象達人」彭啟明博士說:以前理論顯然不夠用。既有理論只能解釋過去,卻不能預測將來。

目前專家對寒冬的解釋是:「寒冬是全球暖化所引起。因為太熱,北極冰融,冰覆蓋的面積縮小。冰反射太陽熱減少,地面吸收太陽熱增加,使早先堵住北極冷空氣的氣牆破洞。原來由西向東移動的噴射氣流變成南北繞彎。北極冷氣洩出到中緯度地區,引起北半球寒冬。

這對外行人來說,的確有點霧煞煞。無怪蓋洛普民調顯示,相信全球暖化被誇大的美國人遞增:由○六年百分之卅升到一○年百分之四十八。

其實,地球暖化將導致氣候變冷的說法,在○三年便已由美國Woods Hole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Terrence Joyce等提出。他們認為海水循環影響全球氣溫可能比我們慣用的大氣循環更重要。但因經費不足,無法施展大規模研究。

除了大氣、海水以外,影響全球溫度上下變化的還有太陽。

○七年,正是全球暖化議題當紅之時,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震驚世界的訪問說道:地球的小冰河期將要在一四年來臨。

訪問對象是俄羅斯聖彼得堡Pulkovo天文台太空研究主任阿不都參曼托夫(Habibullo Abdussamatov)。他說地球溫度變化主要來自太陽照射地球的多少。根據太陽黑子長期活動的趨勢,他說:二○一四年左右,地表溫度將不再升高。太陽黑子活動在二○四二降到最低,導致地表溫度在二○五五至六○跌到谷底,類似一六五○到一八五○年之間地球的小冰河期。

依據目前夏天更熱冬天更冷的狀況看,未來地球溫度趨勢有兩個可能。一是氣候極端化更嚴重。二是小冰河期來臨。因為地球在一九八○開時加速暖化,而在二○○一開始出現寒冬。寒冬趨勢晚於暖化廿年,會黃金交叉嗎?不知道,但三年後便見分曉。

重要是,我們如何因應?

一、增加戰備存糧並研發耐旱耐澇之農作物。無論地球暖寒乾旱淹水都會衝擊糧食生產。我國卅萬噸戰備存糧只能支撐三個月,遠低於日本。研發快收成農作物之經費又被裁。

二、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合作防災救災。只靠政府作為不夠,尤其需要富創意具活力的企業以及民間團體參與。如照顧寒流熱浪下的獨居老人,便是。

三、個人靜心。未來世界多變,個人更要能靜心,以自助助人。

(作者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2011/02/11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格陵蘭融冰速度創下紀錄

本小節共計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bbs/board.php?bo_table=sos_tw&wr_id=2431&goto_url=&sca=sos_3&url=link1_0&#v
格陵蘭融冰速度創下紀錄 - 2011年1月30日

格陵蘭融冰速度創下紀錄

美國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最近刊載的報告指出全球在2010年有5,300億噸的冰融化入海,是過去30年每年平均值2,850億噸的2倍以上美國紐約市立學院(City College New York)特德斯科博士(Dr. Marco Tedesco)與一群國際科學家發現2010年的融冰速度超過2007年的最高紀錄。科學家注意到如果整個格陵蘭(Greenland)的冰層都融解,可能使海平面上升7公尺,使全球各地的沿岸城市被淹沒。學者同意主因是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而2010年格陵蘭的溫度比以往夏季平均溫高出攝氏3度,而首都努克市(Nuuk city)的春季與夏季氣溫是1873年以來最高溫的紀錄,當地除了氣候變暖,降雪量也低於以往並有許多裸冰,比雪的反射率低,因此會吸收更多太陽光的熱能。在談到迅速暖化的過程時,特德斯科博士表示:「每一項因素都有加速的作用。清海無上師時常警示大家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造成的融冰帶來無數的危機,她在2009年3月美國加州的視訊會議也提到最有效的對策。

清海無上師:「以前聯合國預測海平面上升1公尺已是很大的災難,造成許多人失去家園,但科學家發現格陵蘭、南極西部與南極東部現在都在融化,這些過去都未被納入。根據這些新發現,科學家說若整個南極都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70公尺。我們無法逃離全球暖化的衝擊,除非我們過有道德的生活我們才能與天堂溝通,因為天堂是道德、愛與加持,這是唯一保護自己的方法。」

新產品可替代石化燃料

英國的塞拉能源公司(Cella Energy)開發出一種氫氣製成的液態燃料,初步測試顯示這種燃料可以驅動目前車輛一般的內燃機,最主要的副產品只有水蒸氣。這種合成燃料是由班寧頓教授(Professor Stephen Bennington)以及來自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與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花了4年時間,在盧瑟福實驗室(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所製作出來。燃料採用先進技術,可使液態氫安全而長久地儲存,新燃料的效率與目前石化燃料相似而且價格更低,還可加入一般汽油中減少汽油碳排量。塞拉能源公司希望這種燃料能在3年內上市。

辨識純風力製造產品商標推出

為了鼓勵廠商開發替代性能源生產環保產品,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等多個團體支持非營利組織WindMade推出全球第1個消費者商標,用來辨識純風力製造的產品。

吸菸導致空氣污染

加拿大學者發現香港的辦公大樓外,吸菸區空氣污染程度比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空氣指標還要高20倍,因此對路過行人有健康上的危害。

和平方式改善埃及現況

埃及(Egypt)民眾示威要求改善現況,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對埃及的動亂他表示暴力不是解決之道,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也疾呼政府要自制,民眾和警方人員應該以和平方式表達。

市民與士兵和平交談

最近在突尼西亞(Tunisia)士兵拒絕向同胞開槍,埃及也有類似情況,示威者歡迎街頭軍人,一些地區的市民與軍方成員和平交談並為警察送去飲水。


消息來自: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bbs/board.php?bo_table=sos_tw&wr_id=2365&goto_url=&sca=sos_3&url=link1_0&#v

深海熱氣上湧導致南極冰融 - 2011年1月12日

美國紐約拉蒙地地球瞭望台(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的海洋學者馬丁森博士(Dr. Doug Martinson),經過數十年分析海洋溫度,發現因為深海的熱氣湧上來,南極廣大冰帽的底層正在融化。馬丁森博士指出,自1960年起水溫急劇上昇,海冰不斷消融,加上氣溫昇高,導致冰河縮減87%,與阿德利企鵝滅絕。馬丁森博士深入研究,發現不只南極升溫,世界各地海水溫度也都上昇了。馬丁森博士說:「我看到資料時,非常震驚。資料也顯示,就算減少碳排,未來水溫也會持續上昇好幾年。」馬丁森博士指出,我們很可能無法避免長期的海平面上昇,這也證實了其他區域冰融的原因,例如松島冰河融解,以前被認為是因為夏季融化的水,現在才知道是因為深海熱水上湧的緣故,風與其他因素則會影響所有冰層消失的速度。

2009年11月,清海無上師在與美國華盛頓特區視訊時,提到南極等地冰融的程度恐比預測的還嚴重,她也強調民眾應該採取的行動。

清海無上師:「南極西部冰架也融化,科學家預測海平面上升3.3米,將威脅到貴國的紐約、華府和舊金山等城市,若南極洲和格林蘭島的冰都融化,海平面將上升70米,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將面臨致命的浩劫。我日夜祈求天人化身來這裡,及時喚醒各國領袖、各宗教領袖及每個人,讓他們了解地球的危急處境以及
解決當前危機的方式,這方法就是,我們必須回歸愛心的本性,持純素能發展愛心,可提升和團結各文化,並為人類和動物在人間創造和諧的伊甸園。」

伊朗汽車大廠將推出數款混合動力車

汽車大廠伊朗霍德羅公司(IKCO,Iran Khodro Company)宣布,將推出數款混合動力車,以改善燃料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美國麻州計畫再降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麻薩諸塞州計畫,使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下降到比1990年水平再低25%,而且這些方案預計還會增加州內的就業機會。

中國的沙漠化需要300年才能恢復

中國的保護環境措施雖明顯減緩沙漠化,但報導指出,全國逾25%的土地仍受到影響。專家預估,需要300年才能恢復。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全球暖化造成50萬小海豹浮冰掙扎死亡

海豹寶寶何其無辜,竟成全球暖化下的犧牲品。(美聯社資料照片)

=================
 http://tw.nextmedia.com/rnews/article/SecID/103/art_id/9603/IssueID/20110131


全球暖化奪命 50萬小海豹死
2011年01月31日 08:48 蘋果日報

全球變暖奪命,造成大量小海豹慘死。加拿大研究員發現,今年冬季北大西洋水溫比平均上升了2℃至4℃令浮冰難以形成,使豎琴海豹(Harp seal)無法順利在浮冰上存活,50萬隻豎琴海豹寶寶因而死亡,成為全球變暖「遇害」的第一種哺乳類動物。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加拿大每年都統計在紐芬蘭(Newfoundland)和聖勞倫斯灣(Gulf of St. Lawrence)的豎琴海豹數量,以決定捕獵規模。加拿大漁業部海洋哺乳類動物主管斯藤森(Garry Stenson)估計今年有110萬隻小海豹誕生,但牠們被迫在細小浮冰上掙扎,在經歷風暴後,小海豹不見了,只見許多屍體,「數以千計的小海豹隨浮冰擱淺在海邊」,當中有些跟媽媽失散了,或被其他動物吃掉,估計有45%初生海豹死亡。

豎琴海豹(Harp Seal)小檔案
又名:菱紋海豹、格陵蘭海豹
分布地:北極冰地到北大西洋冷水域沿岸
體型:雄海豹大於雌海豹,最大可長到1.8公尺
特徵:剛出生時全身白毛,2、3周後會換成黑毛
生態:棲息於海洋或極地冰陸,皮毛具高利用價值,是被獵殺最嚴重的海豹種類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
http://www.nownews.com/2011/01/31/11490-2686138.htm

地球暖化融冰 50萬頭豎琴海豹慘遭滅頂(2011/01/31 11:05)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地球暖化日趨嚴重,已使北極熊居無定所,如今更讓海豹成為哺乳類動物的第一批犧牲者。加拿大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全球升溫,海水上漲,浮冰難以形成,導致50萬頭北極豎琴海豹(Harp seal)慘遭海水滅頂,橫屍遍野的畫面令人不捨。

加拿大漁業部的海洋哺乳動物科專家史坦森(Garry Stenson)表示,「今年冬季海水溫平均上升了2到4℃,空氣溫度則升了10℃」,阻礙浮冰生成正常大小,更無法聚集成冰山,不但讓大自然失去了抵擋風浪的屏障,更導致海豹失去棲息地,淪為被狂風巨浪捲走的命運。

據了解,北極海豹在習慣水中生活前,至少需要4周時間適應浮冰表面,但這場暖化氣候讓不但讓浮冰難以形成,更將讓牠們行動困難,最後不堪過度寒冷與疲勞而死。

加拿大每年會統計紐芬蘭(Newfoundland)和聖勞倫斯灣(Gulf of St. Lawrence)豎琴海豹的數量,再決定獵捕限額。對此研究人員發現,近一年來約有110萬頭海豹出生,但隨著暴風雪來臨,許多小海豹被吹散或走失,最後橫屍遍野,甚至被其他動物獵食,總計死亡率高達45%。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暖化導致北極熊長泳覓食&城市污染

本小節共計 四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1142716/article-%E6%9A%96%E5%8C%96%E8%A6%81%E5%91%BD-%E5%8C%97%E6%A5%B5%E7%86%8A%E8%A6%93%E9%A3%9F-%E9%80%A3%E6%B8%B810%E6%99%9D%E5%A4%9C?instance=in_bull
(回頂端)
暖化要命 北極熊覓食 連游10晝夜 

編譯中心綜合26日電
January 27, 2011 06:00 AM

北極熊會背著幼熊一起覓食,但隨著全球暖化,覓食愈來愈困難。(取材自英國每日郵報)
北極熊會背著幼熊一起覓食,但隨著全球暖化,覓食愈來愈困難。(取材自英國每日郵報)
slideshow

北極熊覓食愈來愈艱難,科學家指出,全球暖化令北極熊在覓食時須花更多時間游水。一隻北極熊媽媽為覓食,十晝夜連續游了200多小時,過程不但令牠體形暴瘦,牠的一隻北極熊寶寶亦在途中死亡。
研究人員在美國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北面博福特海一帶進行研究,發現北極熊覓食時比以往需要花上較多時間游水。他們在一隻北極熊身上安裝了追蹤儀器,追蹤牠在2008年8月至10月間的覓食之旅。結果發現兩個月內,牠在溫度只有攝氏2至6度的水內,連續游了232小時,一共游了687公里,其餘時間,牠間斷地游水及行走共1900公里。
動物學家杜爾納(George Durner)表示:「我們對牠感到敬佩,牠居然可以在這樣寒冷的水一直游泳。」
雖然北極熊此次覓食之旅堪稱壯舉,但代價可不輕,牠的脂肪在兩個月內減少足足22%,牠背負在背上的小北極熊更抵受不住旅程艱辛死亡。杜爾納指,小北極熊比起成年北極熊來說,長途游泳更消耗牠們的體力。
杜爾納又表示,氣候轉變令博福特海(Beaufort Sea)大幅度融冰,冰塊之間的距離增加,令北極熊需以較長的時間游水覓食,威脅北極熊的健康及生存。
北極熊小檔案
體型:站立時,公熊高約2.4至2.5公尺,母熊高約1.8至2.1公尺;體重約320至410公斤;為體型最大的陸上肉食動物
特徵:毛色為白色,鼻與腳掌為黑色,能在陸上及海上捕捉食物,有極厚的脂肪及毛皮保暖
分布:北極圈、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格陵蘭、西伯利亞北部


消息來自:
http://www.nownews.com/2011/01/26/91-2684931.htm
(回頂端)

找不到海豹!北極熊不停歇游9天687公里(2011/01/26 11:54)




  • 一對大小北極熊在逐漸融化的浮冰上緊偎在一起,漂離陸岸達20公里,而且愈漂愈遠…。(圖/翻攝自網路)


記者鮑蓉蓉/編譯

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25日的報導,科學家發現一隻母北極熊的創舉:牠不停歇地游了超過9天(232小時),共遊了687公里,等於是台灣南北長的1.7倍左右,可謂是「冬泳馬拉松」,不過這項創舉的背後其實藏有辛酸的故事-科學家懷疑氣候變遷逼迫北極熊不得不游這麼遠以求覓食。

根據報導,科學家在阿拉斯加北方的波弗特海(Beaufort sea)研究追蹤,在母北極熊的身上配戴GPS項圈,並在牠們皮膚下植入「溫度記錄器」(temperature logger),因此可調查牠們於何處覓食以及在水裡待了多久。

研究結果刊登在「北極熊生物學」(Polar Biology)上,同時為第一份北極熊長距離游泳的證據,並是科學家第一次完整記錄整場「冬泳馬拉松」。

研究人員之一的唐納(George M. Durner)表示,在水溫2到6度的情況下游了這麼遠的距離,對北極熊的身體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而事實上,北極熊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浮冰上,因此可以做出如此創舉更是讓他們震驚。

北極熊的食物來源為海豹,牠們通常都在陸地以及浮冰之間游泳,以覓尋海豹;唐納表示,波弗特海日趨惡劣的生存環境對北極熊來說是一大威脅。因在低溫的環境下做出如此大量的運動危及北極熊的健康狀況,使牠們無法儲備足夠的熱量與脂肪。

在1995年以前,波弗特海的浮冰數比今日多上許多,代表北極熊不需要在浮冰與浮冰間(或是浮冰與陸地間)進行馬拉松式的游法。如今,波弗特海在夏天的融冰量遽增,導致北極熊的覓食方式需要改變;唐納表示,北極熊是氣候變遷下最受威脅的大型哺乳動物。


消息來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50405459/132011012700642.html
(回頂端)
美城市污染 較巴西嚴重10倍

* 2011-01-27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美國華盛頓、丹佛等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達巴西都會的10倍;相較於上海、開普敦等開發中國家城市,巴西也排放較少會加速全球暖化的污染氣體。

這是國際環保開發研究所(Iied)在世界銀行贊助下,分析33個國家共100個城市每人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結論報告。巴西城市包括聖保羅、里約熱內盧、戈恩尼亞(Goiania)和快樂港(Porto Alegre)。 據調查,里約熱內盧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巴西城市,每人每年2.1公噸;其次是快樂港(1.48公噸)、聖保羅(1.40公噸)。 荷蘭鹿特丹每人每年的排放量最高,達29.8公噸;其次是美國丹佛和澳洲雪梨。 開發中國家當中,南非開普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每人每年11.6公噸,甚至超越倫敦(9.6公噸)和紐約(10.5公噸)等先進國家城市。 研究員胡恩威(Daniel Hoornweg)表示,很多大城市被指為導致全球暖化問題惡化的禍首,但其中不乏高度都市化、居民消費水平高,但污染氣體排放量低的城市,譬如巴黎居民的排放量(5.2公噸)就只有上海人(11.7公噸)的一半。

調查還指出,溫室氣體排放量反映出都市經濟架構。一個重型工業林立、個人交通工具使用頻繁和使用煤炭發電的城市,肯定比以服務業為主、大眾運輸設施完善以及使用水力發電的城市,製造更多污染氣體。

這些因素也可用來解釋,為何巴西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普遍較低。雖然聖保羅和快樂港的汽車使用率高,以水力發電為主的能源形式,卻舒緩對空氣污染的衝擊。

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氣象專家羅沙(Luiz Rosa)表示,里約熱內盧污染氣體排放量最高,主因就是煉油廠林立;而聖保羅的經濟動力則以服務業為主。

消息來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120240.shtml
(回頂端)
大城排放廢氣 不一定最多
【Upaper╱中央社】

2011.01.27 03:01 am


研究指出,紐約、倫敦及上海等大城,每人平均排入大氣層中的污染物,少於丹佛與鹿特丹這些地方。

根據這份刊登在「環境與都市化」的研究,研究人員檢討33國100個城市的數據,尋找哪個城市是最大污染者及理由的線索。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有71%來自大城市,都會區居民可以利用大眾交通運輸系統而不是開車,這可以降低某些城市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

例如,住宅區四處蔓延的美國西部城市丹佛,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幾乎是紐約市的1倍,而紐約市人口有8百萬,大量使用地鐵。

研究人員檢討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溫室氣體排放量,發現「加拿大人的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東京居民5.6倍」。

機場起降及港口運輸頻繁的大城市廢氣排放也比較多。

國際環境與開發研究所資深學者沙特斯威特說:「這篇研究提醒我們,排放的廢氣達到無法永續循環的是各國最富有的城市與其最富有的居民,大體上不能說大城就排放最多廢氣。」廢氣排放量最少的是走路就能購物與通勤的公寓住宅區。

【2011/01/27 Upaper】@ http://udn.com/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北半球融冰加劇全球暖化

消息來源:http://www.chinatown.com.au/news/news.asp?loca=en&newsID=61653

北半球融冰加劇全球暖化
2011年1月18日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隨覑北半球冰層不斷融化,陽光由冰雪反射出太空的效能在30年間逐漸減少,恐令全球暖化加劇。密歇根大學學者弗蘭納(Mark Flanner)指出,當氣溫每升1℃,北半球每平方米冰雪反射出太空的太陽能,將減少0.3至1.1瓦特(watts)。隨覑北半球在30年間氣溫上升 0.75℃,北半球的冰河、北冰洋冰塊及格陵蘭冰蓋等反射的太陽能,亦在1979至2008年間每平方米減少了0.45瓦特。鑑於愈來愈多陸地及海洋失去冰雪覆蓋,令地球散熱效率降低,吸收的熱量增加。

今冬全球極端天氣輪流出現,專家指出,北半球異常天氣源自北極冷風,南半球則主要受到拉尼娜現象影響。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警告,隨覑全球暖化,以往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將可能變為「20年一遇」,到本世紀末,一些現在看來少有的極端天氣,將不再顯得特別。

極端天氣本世紀末成常態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阿斯拉爾說,北半球的乾旱與大雪嚴寒,都與大氣層「阻塞」有關,這主要因為一些地區冷空氣過強,而熱量或者濕氣過不來。德國氣候專家指出,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

極地冷空氣南下 華北乾旱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認為,極地大氣環流的異常調整,使得極地冷空氣不斷擴散南下,強烈影響了中高緯度的國家和地區。這股冷空氣勢力過強,且同期既沒有明顯的偏南暖濕氣流北上,也沒有偏東風從東部海域帶來水氣,所以中國華北、黃淮難以形成降水,導致乾旱。

至於早前的歐洲大雪,氣象專家認為,是大西洋上空出現了大範圍高氣壓,它們阻止西風東進,留出來的空間便被從北極來的冷空氣佔領,引發大雪寒潮天氣。至於南半球則主要受到拉尼娜現象困擾,導致多地水災。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阿斯拉爾說,他們的電腦模擬研究預測,隨覑全球氣候變暖,今後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將更頻繁,且強度更大,影響地區亦更廣,如以往 100年將才出現一次的熱浪,將可能變為20年出現一次。到了這世紀的尾聲,在2003年歐洲夏天出現的那種極端炎熱,可能不再顯得很特別。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南極-海平面上升&甲烷釋出&冰原的穩定性

本小節共計 三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save-our-planet/?wr_id=1813&page=3#v

南極深海水溫變暖造成海平面上升


過去數十年來,有80%的溫室氣體被海洋所吸收,導致水溫愈來愈暖。在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以及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 ,Nation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Administration)的研究學者發現,即使是最深、最冷的海水現在也有增溫跡象,其中增溫最快的區域則是南極。過去20年來,在水深1千米的深度以下所測得的氣溫變化增幅並不大,這是因為海洋廣大儲熱容量很大的緣故。如果這些儲存在海洋深處的熱度滯留在大氣中的話,周遭的氣溫將會每10年上升攝氏3度之多。但科學家警告,海水變暖是有副作用的,除了干擾到海洋生態,還會以兩種方式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一半是因為海水增溫後體積膨脹;另一半則是因為南極洲的淡水冰層融化後流入海洋所致。

愛爾蘭週日獨立報(Irish Sunday Independent) 09年7月12日所刊載的專訪中,清海無上師表示她相當關切海水增溫的後果,也呼籲全人類採取必要因應措施。

清海無上師:「研究大學、國際聯盟一群科學家發表新發現指出,其實海平面上升和海洋暖化的速度都比兩年前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 U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所評估的更快。我坐在某個富強的國家,一個有名的大城市的海濱勝地,突然,腦海閃過一個疑問:『天啊,4年後,這個城市還在嗎?』然後我搖頭,我不想預見那種景象。我們最好集中心力想辦法拯救地球,我們還有機會,如果每個人都採取拯救生命的有機純素飲食,如果不現在就開始愛惜生命,展現我們的慈悲心,地球的命運就會一如科學家們所預測的那麼悲慘,海平面大幅上升、毒氣釋出、生物大滅絕,當然也包括人類在內。讓我們一起行動,確保我們想要的未來,留給子孫美好的未來,吃素、環保來救地球!」


菲格雷斯呼籲各國致力達成明確的協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執行祕書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呼籲各國在即將於墨西哥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致力達成明確的協議。


希臘製造的斜肩背包供手機充電用

希臘塞薩羅尼基大學(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科學家製造斜肩背包,附輕薄的太陽能板產生的電力足供手機充電用,預計在1年內可供筆記型電腦充電。

生專家在孟加拉討論如何因應因氣候變遷日益增加的疾病

逾200位衛生專家在孟加拉參加會議,討論如何因應因氣候變遷,情況趨緊
而日益增加的瘧疾、登革熱、狂犬病和其他疾病。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save-our-planet/?wr_id=1793&page=3#v

Antarctic melt is speeding methane release.


On a recent trip to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Argentine geologist Dr. Rodolfo del Valle witnessed continuous bubbling under certain areas of the water’s surface.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the bubbles were 99% methane gas.


With ice shelves in Western Antarctica and the Peninsula already noted to be melt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 the additional release of methane could, due to its potency, accelerate global warming beyond what scientists have described as an irreversible tipping point, leading then to immense Earth changes.


Dr. del Valle is now working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is greenhouse gas as he stated, “We believe there is a huge amount of destabilized methane deposits that may leak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ramp up warming.”


He went on to speak of the changes seen throughout significant periods of geologic history, saying, “Of seven major mass extinctions that erased 90% of the species at the time, five are attributable to climate change, and one in particular – at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 – could be directly attributable to mass methane release in the Upper Paleozoic.”


Dr. del Valle, we appreciate your work alerting us to this most recent evidence of continued climate change. Let us join in a rapid response to preserve a habitable ecosystem for all beings while we still have time.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has cautioned on previous occasions about the risks of methane release due to global warming, while also highlighting an effective way to stop it, as during a September 2008 interview on the US-based Environmentally Sound Radio.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You look all that and you see already because the methane gas and hydrogen sulfide are resulted from animal raising, and that produces a lot of toxic gas into the air and it warms the atmosphere, and then the atmosphere melts the ice and the ocean will be warm, and then more methane and other toxins will be releas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ocean and permafrost and all that. And then it will be like a devil’s circle. I hope we stop it quick.


If we do not do anything, then we will goto the point of no return. But luckily, because due to many new vegetarian people joining the vegetarian diet, now we have delaye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http://www.wired.com/wiredscience/2010/03/antarctic-methane-lakes/


Extra News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IATA) urges world governments to support global aviation goals for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ahead of an upcoming triennial summit in Montreal, Canada.

http://gulfnews.com/business/aviation/iata-urges-governments-to-unite-in-support-of-climate-efforts-1.684339

http://www.wam.org.ae/servlet/Satellite?c=WamLocEnews&cid=1282812697913&

pagename=WAM%2FWAM_E_Layout


With enrollment increasing in postgraduate courses focusing o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conservation-related topics,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United Kingdom are tailoring and offering more 'green degrees' to help the nation adapt and find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

http://www.guardian.co.uk/money/2010/sep/18/green-degrees-climate-change-issues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planetary-emergency/?wr_id=1556&page=1#v

科學家懷疑南極冰原的穩定性 - 2010年5月5日


南極有世上90%的冰河淡水量,也一直被認為能抵擋那些讓北極冰帽融化的因素,但新的證據顯示這些廣大的冰原,可能在本世紀出現不穩定,事實上他們已經發現南極冰原過去曾發生迅速的縮退。德國、義大利、美國與紐西蘭的科學家,合作進行的ANDRILL計畫收集的地質資料顯示,南極與格陵蘭的冰原若完全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至少61公尺。從1千1百公尺長的冰芯,檢視2千萬年資料後,美國首席科學家哈伍德博士(Dr. David Harwood)發現,南極冰原過去曾變大與縮退,美國地質學家迪康多博士(Dr. Robert DeConto)接著指出,目前冰原呈現嚴重不穩定的情勢時說︰「我們的模式可能低估危機的嚴重程度,我們看到冰原縮退,比任何模式所預測的更快、變化更多。」感謝迪康多博士、ANDRILL計畫的國際科學家仔細的觀察,讓真相得以呈獻。願世人即刻採取永續的生活,以保存南極與地球生態中的所有生命。 2009年11月在美國首府的視訊會議上,清海無上師再次強調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緊迫性,也提醒人類有能力來遏止它。

清海無上師:「南極西部冰架也融化,科學家預測海平面上升3.3米將威脅到貴國的紐約、華府和舊金山等城市,若南極洲和格林蘭島的冰都融化,海平面將上升70米,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將面臨致命的浩劫。我日夜祈求天人化身來這裡及時喚醒各國領袖、各宗教領袖及每個人,讓他們了解地球的危急處境以及解決當前危機的方式,這方法就是我們必須回歸愛心的本性。持純素能發展愛心,可提升和團結各文化,並為人類和動物帶來和平。停止殺生,尊重生命,就可獲得內在的和平,它會像波浪一般提昇世人的心,並創造人間伊甸園。我們也會邁入永恆黃金時代。」


延伸閱讀: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antarctica-andrill-ice-sheets

未來住屋將有更多環保設計

美國綠建築委員會(Green Building Council)等團體表示,未來的住屋將具備越來越多的環保設計,包括房子較小、能源表來監控電力用量、程式化自動調溫器、太陽能板,甚至能為充電電車預先佈線。
http://www.physorg.com/news191475185.html

森林驗證制度有助於管理

荷蘭瓦罕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發現,要求符合特殊管理標準的森林驗證制度,有助於讓驗證地區在經濟、社會與生態各層面上獲得最佳化的管理。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4/100429083022.htm
http://www.wageningenuniversity.nl/UK/newsagenda/news/p022e.htm
http://www.alphagalileo.org/ViewItem.aspx?ItemId=74786&CultureCode=en

環保團體合作保護瀕危蘇門答臘犀牛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The World Wildlife Fund)馬來西亞分會與數個團體合作保護極度瀕危的蘇門答臘犀牛,最近拍攝到的一隻母犀牛,據信是全球儘剩的30隻之一。
http://www.thisdishisvegetarian.com/2010/04/0409wwf-captures-rare-photos-of-near.html
http://www.independent.co.uk/environment/nature/pregnancy-hopes-for-endangered-rhino-199868.html

全球暖化嚴重影響植物的根與泥土

荷蘭研究人員發現植物與泥土接觸的地下區域,含有與植物的根共生的多種有機體,它們會受到高氣溫與二氧化碳含量等全球暖化效益的嚴重影響。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4/100429131248.htm
http://www.alphagalileo.org/ViewItem.aspx?ItemId=74822&CultureCode=en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研究證實融冰與地震有關

本小節共計 一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planetary-emergency/?wr_id=1737&page=1#v


研究證實融冰與地震有關 - 2010年8月21日


美國一個科學團隊發現氣候變遷與冰原的融化有可能是導致1811、12年幾個7到7.5級大地震的原因。這些地震位於北美大陸中央的新馬德里斷層,這個區域通常不會發生地震,科學家花10年時間研究此斷層並沒有發現斷層壓力有任何增加,因此無法解釋為何發生地震,他們的結論表示,壓力的產生可能是導因於某次地質事件,例如洛磯山脈的上升,在上次冰河時代末期融化的冰層,順密西西比河往下流,水流的增加,沖走了大量的沉積物,因此地殼所承受的壓力也減輕了。這樣的條件可能造成斷層移動,蟄伏已久的壓力可能會釋放出來,造成當時的地震。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教授艾瑞克卡利斯(Eric Calais)說:「我們了解像加州這樣的板塊交接處為何會產生地震,但一塊大陸的中央,在地表沒有明顯扭曲的情況下,為何也會發生地震,一直是個謎。我們的理論把外來氣候因素,所造成的冰原融化與地震建立關聯。」

2009年10月在印尼的視訊會議中,清海無上師也提到類似的科學發現,顯示世界暖化與地震的關聯,她也建議以健全的方法重新穩定地球。

清海無上師:「科學家已發現地震與全球暖化有關,因為南北極的冰融化,北極下方的格陵蘭壓力會移至地球板塊,使板塊移動造成地震。我們改變生活的氣氛,如果大家產生和諧的氣氛,地球就會和平,這樣會保護我們。另外,還要祈禱向上天祈禱,向慈悲的阿拉祈禱,向天使、天神祈禱,幫忙喚醒我們人類,讓我們知道對錯,我們所作所為一定要像上帝兒女一樣,請幫助我們,幫助身邊的親友都吃素、行善!」

延伸閱讀:
http://x-journals.com/2010/new-theory-links-climate-process-the-melting-of-the-ice-sheet-and-mid-continent-earthquakes
http://www.purdue.edu/newsroom/research/2010/100730CalaisNewMadrid.html

北極海冰異常的薄&不可扭轉的改變

本小節共計 二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planetary-emergency/?wr_id=1644&page=1#v

探險隊表示北極海冰異常的薄 - 2010年6月3日


3名英國探險隊員前往北極為英國執行「卡特林北極調查」(Catlin Arctic Survey)收集海洋酸化資料。

60天後,他們返回表示北極廣大地區的海冰,前所未有地出現不穩定的薄冰,探險隊隊長丹尼爾(Ann Daniels)也表示因為缺乏大面積的冰,海冰正迅速往南漂浮,使得探險隊調查了5百多海浬,而非預計的268海浬。

有時探險隊也必須游過薄冰和空曠的海面,有時冰原只有3、4英吋厚。有一次他們架設帳篷的浮冰破裂了,每個人都幸運逃脫。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麥奎爾(David McGuire)等研究員表示,北極融化的速度比地球其他地區快2倍,北極海中有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它吸收地球上15%碳排的碳匯功能已經喪失,這將導致北極成為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的排放源,加速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危害。

感謝丹尼爾博士與「卡特林北極調查」科學家的第1手資訊,告訴我們北極的危險走向。願我們都迅速採取保護精細與重要地球生態的生活方式。

在2009年6月的影音訊息中,清海無上師提及重要的北極地區令人擔憂的變化,以及如何遏止它們。

清海無上師:「北極覆蓋的海冰有巨大的變化,氣候學家說較久和較厚的冰現在只剩下10%,超過90%是新形成的薄冰。如今我們目睹種種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造成的驚人破壞,例如北極冰融,全都和地球氣溫上升直接相關。所以我們必須先讓地球冷卻下來,為了快速讓地球降溫,我們必須停止吃肉以停止畜牧業。如果世上每個人都採取這個簡單但最有力的辦法:採無動物成分的飲食,我們很快就能扭轉全球暖化效應。」

延伸閱讀:
http://www.insing.com/news/international-america-europe/arctic-team-reports-unusual-conditions-near-pole/id-04321800?nav=50201
http://topnews.us/content/219943-unusual-conditions-pole-arctic-squad-s-report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10/091014144729.htm
http://www.catlinarcticsurvey.com/News.aspx?newsid=126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planetary-emergency/?wr_id=1704&page=1#v

目前二氧化碳濃度將導致北極不可扭轉的改變 - 2010年7月19日


近廿年來北極暖化不斷加速,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艾希禮巴蘭泰恩博士(Dr. Ashley Ballantyne),和國際研究員期望更加了解昇溫的相關風險。他研究250萬年前到500萬年前之間,上新世的地球歷史,那時二氧化碳濃度為百萬分之350到459。而今天約為百萬分之390,儘管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相似,當時的北極溫度比現在高出許多。巴蘭泰恩博士的發現指出,目前的北極溫度還未顯示該地區未來將發生的改變。

巴蘭泰恩博士:「我們很驚訝發現,我們估計的上新世的北極溫度比現在高攝氏19度,那時的北極景觀與現在完全不同。如果無冰層覆蓋它的表面看起來很空曠貧瘠,這不僅標示北極對二氧化碳的濃度很敏感。我們目前所觀察到北極的狀況只是暫時的,北極尚未達到它的平衡狀態。

研究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造成的巨大改變,不僅危害物種的適應和生存,暖化甚至引發無法逆轉的無冰災難,相關研究已預測,北極永凍層若繼續融化,將造成溫室氣體。如強大的甲烷釋放到大氣層裡,導致全球暖化失控。

巴蘭泰恩博士:「就算我們將未來的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百萬分之400,北極仍會變暖很多。暖化將對生態系統造成無法扭轉的改變。」

在08年8月,愛爾蘭東岸FM電台(East Coast FM Radio)的採訪中,清海無上師呼籲人類,聽從科學家的警告,採取最有效的行動,迅速恢復生態圈平衡。

清海無上師:「科學家針對當前危急情況所做的預測或聲明準確率達99%,他們要我們改變生活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最快的方式,也是大家都能做到的,
不需訂定一大堆協議,那就是吃素!現在真的很危急,我們可看到氣候變遷,使各地災難越來越多。我們仍有時間,我們還有一些時間可改變情勢的發展,幸好有素食者,原本就吃素的,加上剛改吃素的,他們在最短時間之內,減少了大部分的業障,因此我們才能延長期限,以避免無法挽回的極限點。但延長不多,我們必須快速改變,才能避免使地球遭受更多破壞,損失更多生命和資源。」

延伸閱讀:
http://www.upi.com/Science_News/2010/06/30/Study-Arctic-climate-at-tipping-point/UPI-95001277922906/
http://www.cbc.ca/technology/story/2010/06/30/study-ozone-arctic-ice-levels.html

格陵蘭島融冰加劇

本小節共計 二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planetary-emergency/?wr_id=1517&page=2#v

格陵蘭島融冰加劇 - 2010年4月2日


  丹麥國家太空局(National Space Institute)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共組的科學家團隊發現格陵蘭島(Greenland)的南部到西北海岸都在融冰。

  為了深入研究,科學家把美國航太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的衛星資料與格陵蘭海岸冰層的GPS測量資料拿來做比較,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物理學家瓦爾博士(Dr. John Wahr)是該報告作者。他說:「格陵蘭島融冰加劇,我們推測該地大冰河正加速向下移動,把更多冰帶入海中。」澳洲聯邦科學暨工業研究院(CSIRO,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海洋學家區奇博士(Dr. John Church)說,到了2100年格陵蘭島的大量融冰,恐使海平面上升80公分。

  區奇博士:「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冰層缺乏了解,所以海平面上升程度,恐比我們估計的還大而非更小。這問題很重要,我們必須嚴肅看待它,我們得呼籲政府領導大眾,確實做好減排工作,必須大幅且立即減排。

  感謝區奇博士、瓦爾博士及丹麥國家太空局,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的科學家,揭露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危機。讓我們傾聽告誡,採行永續的生活,確保美麗地球的存續。

  清海無上師對危急的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常表憂心,並表達對人類的期許,她在2009年3月美國加州視訊中開示。

清海無上師:「以前,聯合國預測海平面上升1公尺已是很大的災難,造成許多人失去家園,但科學家發現格陵蘭、南極西部與南極東部,現在都在融化,這些過去都未被納入。根據這些新發現,科學家說若整個南極都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70公尺,我們無法逃離全球暖化的衝擊,除非我們過有道德的生活,我們才能與天堂溝通,因為天堂是道德、愛與加持,這是唯一保護自己的方法。」

延伸閱讀:

http://www.msnbc.msn.com/id/36007220/ns/us_news-environment
http://sify.com/news/greenland-ice-sheet-losing-mass-on-northwest-coast-news-international-kdypkhaghhh.html
http://cires.colorado.edu/people/wahr
http://www.faculty.uci.edu/profile.cfm?faculty_id=5518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planetary-emergency/?wr_id=1652&page=1#v

格陵蘭島的冰融朝向臨界點接近 - 2010年6月11日


英國威爾斯亞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的科學家不斷監控格陵蘭島(Greenland)上快速融化變薄的冰帽。格陵蘭島擁有世界僅次於南極的第2大冰原。哈伯博士(Dr. Alunm Hubbard)的團隊開始對冰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探查,
他們發現夏天的冰融比正常早6個月

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University)巴沙洛繆博士(Dr. Ian Bartholomew)發現格陵蘭島上的冰河,夏天流向海洋的速度比冬天快22倍,也比往年的倍數大許多

科學家逐漸擔憂整個冰層完全融化所將帶來的可怕破壞。

「冰凍地狹」的北極與北大西洋保護運動(Frozen Isthmuses' Protection Campaign of the Arctic and North Atlantic Oceans)的挪威冰原專家卡利奧先生(Mr. Veli Albert Kallio)解釋說︰「首先海平面上升可能是7到10公尺,冰掉到海裡後水的重量就加入海洋而提高海平面,但最危險的事不必然是海平面上升。

卡利奧先生表示,格陵蘭的大冰原被推入海中後,海洋的溫度大幅降低,影響全球的氣候,威脅糧食供應等重要資源。

卡利奧先生:「第2個問題是氣候變冷,這可能比海平面上升遠為嚴重,因為它威脅了全球糧食的安全,可能會有數年沒有農業收成,並中斷家庭電力。因為電廠常常是位於海邊,它可能明天就發生,然後我們突然發現我們的社會與生活可能被嚴重破壞。」

另一個潛在的災難出自地底地質的移動。因為冰融除去冰河覆蓋在地面上的壓力,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格陵蘭島海岸每年升高25公分,他們說幅度繼續增加,也害怕它會增加火山爆發的機會。

卡利奧先生:「當地下水流入很深的地底時,水在岩漿中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當地表的壓力減少,這些分解的氣體開始浮出,使得岩漿接近地面,岩漿壓力一升高火山就爆發了。」

當火山爆發時,岩漿使得更多冰融化。這樣的循環導致格陵蘭冰原完全消失。

卡利奧先生:「當冰融變得更嚴重時,火山爆發就更常發生,就會出現失控的危險,超越臨界點後就變得無法控制。

清海無上師屢屢提醒世人防止冰融的主要方法就是對抗全球暖化的主要肇因。動物養殖業。就如2009年11月,她在美國華盛頓首府視訊會議中的開示。

清海無上師:「暖化也使格林蘭島每天流失8500萬噸冰山,速度每年快7%。若南極洲和格林蘭島的冰都融化,海平面將上升70米,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將面臨致命的浩劫,所以我們須儘快行動。我們當然知道怎麼做,對吧?持純素。航太總署宣佈,甲烷對暖化的影響比預估還高許多。以20年計算,甲烷的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100倍甲烷主要來自哪裡?來自畜牧業。甲烷在時間上具優勢,因為甲烷在大氣中大約只停留12年,而二氧化碳卻可停留數千年,所以只要移除牲畜產生的甲烷,地球很快就能降溫!」

延伸閱讀:
http://www.walesonline.co.uk/news/wales-news/2010/06/02/scientists-study-the-thin-ice-of-greenland-91466-26568263/
http://tvnz.co.nz/world-news/greenland-glacier-slide-speeds-220-3534319?ref=rss
http://volcanoes.usgs.gov/hazards/gas/index.php Dogsled sculpture
http://www.winnipegfreepress.com/greenpage/environment/floating-dogsled-sculptures-now-on-sea-floor-after-iceberg-melts-too-quickly-95788939.html
http://www.presstv.ir/detail.aspx?id=127381&sectionid=3510212

2010年夏季北極融冰與研究新知

本小節共計 六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planetary-emergency/?wr_id=1438&page=2#v

北極融冰令人擔心 - 2010年2月10日


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最新衛星數據顯示現在北極海融冰季節,比30年前多了20天,4月和9月均有增加。

航太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的馬庫斯博士(Dr. Thorsten Markus)強調,提前融冰和延遲結冰對生態系統有巨大的影響。冰層覆蓋的減少也意味著水面積增加,吸收更多太陽熱量導致升溫加劇,嚴重影響全球氣候。

此外,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巴伯博士(Dr. David Barber)表示,根據他的最新觀察,情況比衛星所傳達的更為嚴重

巴伯博士說:「很遺憾,我們發現多年冰已完全融化,現在只剩一些碎冰。

感謝馬庫斯博士、巴伯博士、美國國家航太總署和曼尼托巴大學,所有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提供驚人但實事求是的觀察結果。讓我們重視北極消失的冰層,為我們自己和孩子立即採取行動,保護地球。清海無上師非常憂心極地冰融的現象,也經常談到阻止它的方法。以下是2009年10月她在德國視訊的開示。

清海無上師:「隨著北極有史以來最大冰塊的融化殆盡,科學家告訴我們極區的暖化速度2倍於全球其他地區,許多研究者皆表示依目前的暖化速度,我們根本不可能維持升溫攝氏2度的限制,這是確保地球上多數生物安然無恙的最大極限。儘管我們的處境險惡,如果現在採取行動,我們還有時間,而且方法很簡單,就是吃純素,不吃動物性食品,這是解決之道。若人人都改採此有益的生活方式,地球便可立即降溫。科學家這麼說,我也這麼保證。」

延伸閱讀:
http://www.physorg.com/news183836066.html
http://www.umanitoba.ca/about/barber.html
http://stn.nsc.gov.tw/view_detail.asp?doc_uid=0990116001&kind_no=A04
http://www.thestar.com/news/sciencetech/environment/article/732009---permanent-arctic-ice-vanishing#article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save-our-planet/?wr_id=1807&page=3#v

Arctic ice region further diminished.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at the US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NSIDC), Arctic sea ice is now measures at its third smallest area on record due to global warming.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由於全球暖化,北極海冰目前測量為紀錄上第三低。
Their report stated, “This is only the third time in the satellite record that ice extent has fallen below five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and all those occurrences have been within the past four years.”
這報告說,"在衛星紀錄上,這是僅有的第三次:海冰範圍降低至五百萬平方公里以下,而所有的發生(指三次紀錄)都在過去四年內。"
NSIDC Director Dr. Mark Serreze said,

“The Arctic, like the globe as a whole, is warming up and warming up quickly, and we're starting to see the sea ice respond to that. Really, in all months, the sea ice cover is shrinking - there's an overall downward trend. The extent of Arctic ice is dropping …very quickly.”
NSIDC 主任 Dr. Mark Serreze說,"北極,就像整個地球一樣,一直迅速地暖化再暖化,而我們正看到海冰回應這現象。的確是的,在所有月份,海冰都在縮減--顯示有整體的退卻趨勢。北極的範圍滑落地非常快速。"
The NSIDC report estimated that ice on the northern pole could be entirely gone by September 2030.
NSIDC的報告估計說北極冰層可能在2030年九月整個消失殆盡。
延伸閱讀:
http://www.france24.com/en/20100915-arctic-sea-ice-shrinks-third-lowest-area-record 
http://www.redorbit.com/news/science/1916778/aqua_satellite_provides_snapshot_of_sea_ice/ (有圖)



回頂端↑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save-our-planet/?wr_id=2209&page=2#v

北極暖化造成全球性影響


最近發布的北極年度報告(Arctic Report Card),由美國科羅拉多州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多位科學家執筆。

報告中表示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繼續以空前速率進行,其效應範圍比以往更往南延伸。這份年度報告由將近70位學者合作完成,顯示2009年到2010年的夏季海冰,是1979年開始衛星觀測以來第3低的紀錄,積雪的持續時間,更達到有史以來最低在格陵蘭(Greenland),因為缺乏降雪而氣溫又達到新高,導致起碼50年來最嚴重的冰層與冰河消融

管理局長盧布珍科博士(Dr. Jane Lubchenco)表示:「除了影響到當地的人類及野生動物,北極的氣溫變暖,永凍層、積雪、冰河與海冰的減少,也對全球其他地區的物理及生態系統帶來廣泛的影響。」

延伸閱讀:
http://www.france24.com/en/20101022-us-warns-record-arctic-warming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save-our-planet/?wr_id=2254&page=2#v

水流加速冰層消融


美國科羅拉多州環境科學合作研究所(Cooperativ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IRES)的一項研究中,首次考量格陵蘭(Greenland)及北極地區的雪水融化後流入冰層裡所造成的效應。科學家發現水流沿著冰的裂縫破折或通道而流動,會使格陵蘭冰層等大片地區的融化速度加快,使得冰層在數十年內瓦解,而非原先預估的數百年之久。

研究專家兼主筆湯姆斯菲利浦(Thomas Phillips)說:「我們逐漸發現冰層的某個區域,一旦有雪水流過,冰層會迅速暖化,有時可在短短的10年之內發生。」

該研究所主任康拉德史泰芬(Konrad Steffen)也注意到雪水的相關數據,在以往建構格陵蘭暖化模型時,一直被人忽略,但實際上有助於解讀,冰層的消融為何比預期還快。

延伸閱讀:
 http://www.physorg.com/news/2010-11-ice-sheets.html(waterflowing.jpg)
http://motherjones.com/blue-marble/2010/11/science-shots-climate-shifts-everywhere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save-our-planet/?wr_id=2283&page=2#v

北極暖化比預測要快


藉由海洋哺乳動物所協助蒐集的近期溫度讀數顯示,連接北極海(Arctic Sea)與大西洋(Atlantic Ocean)的巴芬灣(Baffin Bay)水域正在逐漸暖化。在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極地科學中心(Polar Science Center)萊德博士(Dr. Kristin Laidre)的研究團隊,將1個小型的溫度感測器以及衛星傳送器,裝在獨角鯨身上,這種海洋哺乳類有獨角獸般的長角,這些感測器在巴芬灣的水域中,探測各處的海水溫度,因為海洋學家以往從未測量過當地的水溫。

研究結果發現,冬季海洋表面的等溫水層,原可保護表面海冰不受底下的較溫暖海水的影響,現在這個等溫層比氣象模型的預估,還要薄50到80米,這使暖海水更容易與冷海水混合,導致表面冰層加速融解。研究人員也發現水溫比他們原先估計高出約攝氏1度。

延伸閱讀:
http://www.350resources.org.uk/2010/10/31/arctic-2-kilometres-under-the-ice-temperatures-are-1c-high-and-warming-is-faster-than-previous-assumptions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save-our-planet/?wr_id=2256&page=2#v

歷史性冰河時期可能重新發生


《自然》(Nature)科學雜誌新刊載的研究,是由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的研究人員撰寫,報告中提到大西洋在2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深海水流曾經逆轉。北大西洋環流(Atlantic Ocean circulation)是全球氣候系統的重要元素,從熱帶地區將熱能傳送到北大西洋亞極地區(sub-polar North Atlantic),但在上一個冰河時期由於鹽度平衡的改變,溫水開始向南流,而不像現在是向北流。這項研究的專家說在未來100年中,北大西洋海水的鹽度可能會發生類似改變,這是因為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以及陸上融冰所形成的大量淡水流入海洋中所致。

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海洋資源生態計畫(Ocean Resources and Ecosystems Program)的主任格林博士(Dr. Charles Greene)做出以下解釋:

格林博士:「我們回顧數萬、數十萬年以來,曾經有些時期有大量的淡水進入北大西洋(North Atlantic),造成北大西洋深層水不再形成,基本上稀釋了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或北大西洋洋流的鹹水。當這些海水冷卻時,因為不夠冷,無法沉到海洋底部,一剛開始會使輸送帶減慢,造成墨西哥灣流的流入量減少,最後可能使其終止。因為墨西哥灣流非常重要,可以傳送熱能到歐洲,如果灣流終止,有可能使我們進入冰河時期(Ice Age),如果歐洲進入冰河期,我們也可能進入冰河期。有一部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就是根據這個理論,當然這部科幻電影是虛構的,但還是有些基本的科學根據,也就是說北大西洋深層水的形成有可能終止。」

格林博士指出在目前迫切的全球暖化中,這些改變已經在發生。

格林博士:「有極大量的淡水進入全球海洋中,對較淺層的環流發生重大的影響,也波及到許多沿岸的生態系。過去1萬、2萬年來,地球一直處於相當穩定的狀態。但過去30年來,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的速度與幅度,都是以往沒見過的,在未來數十年我們可能會開始看到我們的文明遭受劇烈的影響,如果不趕快採取行動,必然會發生災難性的變化。」

延伸閱讀:
http://www.physorg.com/news/2010-11-earth-climate-years-reversed-circulation.html
http://www.tgdaily.com/sustainability-features/52344-climate-change-made-ocean-circulation-switch-direction

(南極)融冰加速甲烷釋放、深海水溫變暖…

本小節共計 篇新聞引用,重點分別如下: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save-our-planet/?wr_id=1793&page=3#v

Antarctic melt is speeding methane release. 


On a recent trip to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Argentine geologist Dr. Rodolfo del Valle witnessed continuous bubbling under certain areas of the water’s surface.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the bubbles were 99% methane gas.

With ice shelves in Western Antarctica and the Peninsula already noted to be melt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 the additional release of methane could, due to its potency, accelerate global warming beyond what scientists have described as an irreversible tipping point, leading then to immense Earth changes.

Dr. del Valle is now working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is greenhouse gas as he stated, “We believe there is a huge amount of destabilized methane deposits that may leak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ramp up warming.”

He went on to speak of the changes seen throughout significant periods of geologic history, saying, “Of seven major mass extinctions that erased 90% of the species at the time, five are attributable to climate change, and one in particular – at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 – could be directly attributable to mass methane release in the Upper Paleozoic.”

Dr. del Valle, we appreciate your work alerting us to this most recent evidence of continued climate change. Let us join in a rapid response to preserve a habitable ecosystem for all beings while we still have time.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has cautioned on previous occasions about the risks of methane release due to global warming, while also highlighting an effective way to stop it, as during a September 2008 interview on the US-based Environmentally Sound Radio.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You look all that and you see already because the methane gas and hydrogen sulfide are resulted from animal raising, and that produces a lot of toxic gas into the air and it warms the atmosphere, and then the atmosphere melts the ice and the ocean will be warm, and then more methane and other toxins will be releas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ocean and permafrost and all that. And then it will be like a devil’s circle. I hope we stop it quick.

If we do not do anything, then we will goto the point of no return. But luckily, because due to many new vegetarian people joining the vegetarian diet, now we have delaye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延伸閱讀:
http://www.wired.com/wiredscience/2010/03/antarctic-methane-lakes/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save-our-planet/?wr_id=1813&page=3#v

南極深海水溫變暖造成海平面上升


過去數十年來,有80%的溫室氣體被海洋所吸收,導致水溫愈來愈暖。在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以及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 ,Nation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Administration)的研究學者發現,即使是最深、最冷的海水現在也有增溫跡象,其中增溫最快的區域則是南極。過去20年來,在水深1千米的深度以下所測得的氣溫變化增幅並不大,這是因為海洋廣大儲熱容量很大的緣故。如果這些儲存在海洋深處的熱度滯留在大氣中的話,周遭的氣溫將會每10年上升攝氏3度之多。但科學家警告,海水變暖是有副作用的,除了干擾到海洋生態,還會以兩種方式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一半是因為海水增溫後體積膨脹;另一半則是因為南極洲的淡水冰層融化後流入海洋所致。

愛爾蘭週日獨立報(Irish Sunday Independent) 09年7月12日所刊載的專訪中,清海無上師表示她相當關切海水增溫的後果,也呼籲全人類採取必要因應措施。

清海無上師:「研究大學、國際聯盟一群科學家發表新發現指出,其實海平面上升和海洋暖化的速度都比兩年前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 U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所評估的更快。我坐在某個富強的國家,一個有名的大城市的海濱勝地,突然,腦海閃過一個疑問:『天啊,4年後,這個城市還在嗎?』然後我搖頭,我不想預見那種景象。我們最好集中心力想辦法拯救地球,我們還有機會,如果每個人都採取拯救生命的有機純素飲食,如果不現在就開始愛惜生命,展現我們的慈悲心,地球的命運就會一如科學家們所預測的那麼悲慘,海平面大幅上升、毒氣釋出、生物大滅絕,當然也包括人類在內。讓我們一起行動,確保我們想要的未來,留給子孫美好的未來,吃素、環保來救地球!」

延伸閱讀:



消息來自: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planetary-emergency/?wr_id=1556&page=1#v

科學家懷疑南極冰原的穩定性 - 2010年5月5日


南極有世上90%的冰河淡水量,也一直被認為能抵擋那些讓北極冰帽融化的因素,但新的證據顯示這些廣大的冰原,可能在本世紀出現不穩定,事實上他們已經發現南極冰原過去曾發生迅速的縮退。德國、義大利、美國與紐西蘭的科學家,合作進行的ANDRILL計畫收集的地質資料顯示,南極與格陵蘭的冰原若完全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至少61公尺。從1千1百公尺長的冰芯,檢視2千萬年資料後,美國首席科學家哈伍德博士(Dr. David Harwood)發現,南極冰原過去曾變大與縮退,美國地質學家迪康多博士(Dr. Robert DeConto)接著指出,目前冰原呈現嚴重不穩定的情勢時說︰「我們的模式可能低估危機的嚴重程度,我們看到冰原縮退,比任何模式所預測的更快、變化更多。」感謝迪康多博士、ANDRILL計畫的國際科學家仔細的觀察,讓真相得以呈獻。願世人即刻採取永續的生活,以保存南極與地球生態中的所有生命。 2009年11月在美國首府的視訊會議上,清海無上師再次強調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緊迫性,也提醒人類有能力來遏止它。

清海無上師:「南極西部冰架也融化,科學家預測海平面上升3.3米將威脅到貴國的紐約、華府和舊金山等城市,若南極洲和格林蘭島的冰都融化,海平面將上升70米,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將面臨致命的浩劫。我日夜祈求天人化身來這裡及時喚醒各國領袖、各宗教領袖及每個人,讓他們了解地球的危急處境以及解決當前危機的方式,這方法就是我們必須回歸愛心的本性。持純素能發展愛心,可提升和團結各文化,並為人類和動物帶來和平。停止殺生,尊重生命,就可獲得內在的和平,它會像波浪一般提昇世人的心,並創造人間伊甸園。我們也會邁入永恆黃金時代。」

延伸閱讀: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antarctica-andrill-ice-sheets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加科學家發現北極海永凍層完全消失

加科學家發現北極海永凍層完全消失 (科技短訊)


作者: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提供單位:多倫多明星報2009年11月28日 發佈時間:2010.01.26

  一名加拿大北極頂尖研究人員表示,北極海永不解凍,且是北極熊之家的海冰現在已完全消失。
  全世界研究北極專家原先根據衛星圖片顯示,以為北極海的海冰正在擴張,但加拿大北極研究專家巴伯爾(D a vid B ar b er)卻發現,北極海深厚,永不解凍,且對北極生態極為重要的冰層,現在已變得極薄且易碎裂。這種脆弱的冰層,根本承受不了北極熊的體重。巴伯爾為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U n iv e r sity o f Ma ni t oba)北極科學研究講座負責人。
   剛從北極波福海(B e a u f o r t S ea)探險歸來的巴伯爾表示,原先全世界研究北極的專家都相信,北極海的冰層永不解凍,但卻因上述的新發現,讓所有專家都大吃一驚。巴伯爾表示,他赴波福海查看的結果,發現那些永不解凍的冰層,都變成了極易破碎的薄冰。他指出,永凍的冰層約有10公尺厚,但研究船卻很容易便可穿破冰層。
   研究小組最後終於到達了冰層比較穩定的地區,但當他們踏上厚厚的浮冰時,卻發現到處都是裂縫。巴伯爾說,他站在浮冰上觀察了約5分鐘,整個本來應該是永不解凍的浮冰,卻碎裂成一片片。巴伯爾指出,他登上的浮冰,約有16公里寬,約是溫尼伯市(Winni p eg)兩倍大,卻在他眼前逐塊碎裂。
   巴伯爾表示,由於地球暖化的原因,北極海的冰層無法承受海浪及暴風雪的衝擊,每年以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融解。巴伯爾指出,北極海永不解凍冰層原來占北極盆地9 0%面積,現在只占19%。而原來有10公尺厚度的冰層,現在只剩下最多2公尺厚。
   巴伯爾的發現,已刊載於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 e ophysi ca l R e s e a r c h L e tt e rs)》,並令全球專家甚為驚訝。
雖然北極海域冰層在2007年曾創下史上最低紀錄,但由於衛星圖片的誤導,科學家們一直以為北極海域冰層正在恢復中。巴伯爾指出,衛星圖片誤導的原因是,正在融解的冰層,在衛星圖片中,表面仍顯得十分堅固,且溫度也與厚冰層相似。
   巴伯爾表示,衛星圖片只顯示了北極冰層部份狀況,永凍層正在消失,而現在幾乎已從北半球完全消失了。
資料來源:
ht t p:// ww w . t h e st ar . c om /n ew s/s c i e n ce t e c h/ e nvi r on m e n t / a r ti c l e /73 2 009 - - - p e r m a n e nt -a r c ti c - i c e - v a nishi ng
筆者:
就我所看過的資料,科學家預測北極無冰狀態的時間有好幾種版本:2100年、2050年、2040年、2030年等等。這些版本似乎來自於透過衛星影像的推測居多,而當科學家實際走一趟北極或長期待在那裡,得到的訊息可就把時間往前推移許多,可見研究北極不難,親身見證最重要。

北極冰層的整個結構的脆弱化是導致北極如此迅速消亡的主因,這使得由北極引發的生態巨變時間點大幅往前,逼近我們現在所處時間點,影響不可謂不大。至於北極消亡會引發那些生態連鎖巨變,將於往後繼續探討。

北極氣候變遷較預期快 夏天無海冰提前到來

北極氣候變遷較預期快 夏天無海冰提前到來
路透 更新日期:"2010/02/07 00:06"
(路透曼尼托巴省溫尼伯5日電)科學家今天在初期研究成果中表示,氣候變遷改變北極環境的速度較預期為快,並加速海冰的消失。這是歷來對加拿大北部地區改變情形最大規模的研究。
   370多名來自27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這個研究計畫,他們自2007年6月起,總共花了15個月待在北極圈的研究船上。這是史上首度有船隻整個冬天都在加拿大高緯度的北極地區移動。
  
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教授暨此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員巴勃(David Barber),在溫尼伯(Winnipeg)的記者會上說:「氣候變遷速度比我們最悲觀的預測模式還要快。
   巴勃表示,前幾年的研究模式預測,北極在2100年前夏天會完全無冰,但隨著氣候變遷速度加快,這個情況可能在2013至2030年間出現。
  
科學家認為,北極區氣溫升高和海冰融化與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有關。北極區被視為全球其他地區氣候變遷的預警系統。
   巴勃說:「我們知道海冰正在消失,全世界都知道這件事。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會影響這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
   參與這項研究的加拿大政府科學家佛格森(SteveFerguson)說,海冰的消失剝奪了北極地區哺乳類動物的棲息地,他們無法在此繁殖、覓食與躲避掠食者。中央社(翻譯)
筆者:
(註:藍色字體引用自下面的新聞)
370多名來自27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這個研究計畫,他們自2007年6月起,總共花了15個月待在北極圈的研究船上。這是史上首度有船隻整個冬天都在加拿大高緯度的北極地區移動。」原來科學家一直都在關切北極的變化,真令人感動呢!
科學家認為,北極區氣溫升高和海冰融化與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有關。」的確,北極是地球上對溫室效應最敏感的地帶,氣溫上昇幅度最高的區域。
我們知道海冰正在消失,全世界都知道這件事。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會影響這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這句話的含意深遠,值得我們深思,環境生態是一個彼此互有依存關聯的系統,而北極既然是高居於地球頂端的巨大海冰極地,它的消亡是否意味將牽動地球整個環境生態這個系統的每一個環節?

我們是否將於2013至2030年間承受北極無冰後的連鎖生態滅絕? 目前北極熊因北極冰融無家可歸的處境可能是將來人類處境的縮影。

  據我所知,NASA的首席氣候學家韓森博士曾於2008年預測,以北極的融冰速度,北極將於2012年夏天呈現無冰狀態。上面這則新聞所顯示的「2013至2030年間」是個較樂觀、模糊的數據。


 我個人認為我們對地球的變化掌握有限,多數情況都超乎我們的預期,我們應持謙卑態度,不應過度樂觀,採取我們可能即將--在最短的時間內--面對最糟的情況,這種心理預知來從事拯救北極的行動。

冬北極海冰薄 春夏恐加速融冰

今冬北極海冰薄 春夏恐加速融冰

路透 更新日期:"2010/02/05 09:51"
(路透華盛頓4日電)氣候學家今天說,這個冬天北極海地區的薄冰,可能意味夏天來臨時冰層大幅融化,引發「雙重災難」。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Data Center)主任瑟瑞玆(Mark Serreze)說:「冰塊並不是一直融化,而是沒有快速增加。」
1月份,北極海冰塊每天增加3萬4000平方公里,只比1980年代增加速度的1/3高些,不過低於21世紀前10年的平均速度。
 
瑟瑞茲說,若北極海冰塊無法在黑暗寒冷的冬季顯著增加,春天來臨時這些冰塊可能會提早融化,速度也比較快。
  他說,北極海冬天被較少冰塊覆蓋,加上現存的冰塊較以往薄且脆弱,「就會有雙重災難」。
  這些脆弱的薄冰較易提早融化,一旦開始,原本能反射熱的淡色海洋冰塊,改由吸熱的深色海洋水份取代,使北極海冰塊在春夏兩季加速融化。中央社(翻譯)

筆者:
  北極一直以來是溫室效應最敏感地帶,北極暖化程度(溫度升高的程度)是全世界最高的,北極的處境實在岌岌可危,著實令人擔憂。這則新聞給我的啟發是,北極融冰情況呈現惡性循環,冬季增加緩慢、提早融化、冰層變薄且脆弱。不要小看地球上任何一塊生態環境,北極所牽動生態變化將與我們息息相關。